-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度:
-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 推薦度:
-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簡略地寫后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diào)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diào)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于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zhì)相對較好,預習作業(yè)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guān)問題,能夠?qū)φ兆⑨尫g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fā)言,但發(fā)言的內(nèi)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掌握有關(guān)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感情、語氣,提高對文言文的朗讀、理解、賞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lǐng)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后天學習的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才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xiàn)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用幻燈展示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后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讓學生集體背誦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來激發(fā)其了解作者、學習本文的熱情)
三、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jié)奏、感情等)
1、易讀錯的字。
2、停頓節(jié)奏。(舉學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語氣。
歸納朗讀應該注意的點,要求同學們根據(jù)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后集體頌讀。
(出示幻燈三)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diào)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同學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復述。
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復述分析
(評析復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1、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2、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么,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
3、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
、 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后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 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xiàn)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呢?
(出示幻燈五)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七、小結(jié)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2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七年級的學習,學生能初步閱讀淺易的記敘文,理解內(nèi)容,體會情感,品位語言。在此基礎(chǔ)上,本單元選編了一組游記,其內(nèi)容豐富,描寫生動,富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學習,學生應掌握游記的特點及寫作手法;了解祖國山河的秀美壯麗;學會品味游記中不同的語言風格及作者的情感;學寫游記,要反映游蹤及順序,突出特點,情景交融。
二、設計思路
本單元是八年級(上)第一單元,它由四篇游記組成。四篇游記的寫法各有特點,或?qū)懧糜蔚娜^程,或?qū)懚啻沃赜瓮痪包c,或?qū)懲痪包c的不同側(cè)面。幾篇游記的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或質(zhì)樸,或華麗;或舒緩,或急促。
教學本單元,旨在讓學生了解游記的特點。在閱讀與寫作中,學習游記的各種寫作手法和不同語言風格,學習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相結(jié)合的方法。在學法上,主要通過誦讀品味、質(zhì)疑研習、討論交流等形式,單篇閱讀或多篇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領(lǐng)會作品敘述的條理,描寫的生動,情感的細膩,從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對于精讀篇目,教師重在學法指導,而對于略讀篇目,應放手給學生閱讀,以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形式,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學習目標
了解游記的特點,品味語言,體會情感,學寫游記。
四、設計說明
《周莊水韻》記錄的是作者對同一個景點的多次游覽以及獲得的多方感受,景致因時不同而繽紛多彩,感受因景不同而豐富微妙。又因作者筆端細膩婉轉(zhuǎn),文采豐沛華麗,文章猶如周莊之水韻,閃動著靈性與仙光。這樣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必須由教師巧妙引導,帶領(lǐng)學生細致深入地品味,方能讓學生入情入韻,獲得獨特的美感。教學時要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點,領(lǐng)會作者獨特的感悟。特別要突出對作者寫景技巧的學習,抓住重點詞句品析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借助朗讀與分析營造詩情畫意,促進學生對美的感悟和表達。
五、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莊的`情景和感受。
2 、學習用準確、優(yōu)美、細致的語言,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表達對景致的感悟。
3 、感知周莊水鄉(xiāng)的動人情韻,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
六、教學重點的突破方法
1、精讀,細品,從景致本身的特點和作者描摹技巧上作解析;
2、多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情致;
3、重點語句做專項研析,訓練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
七、學法指導
反復誦讀,圈點勾畫,討論探究,摘抄應用。
八、教學切入點
1、根據(jù)作者游覽時間不同、所看景致不同、所獲感悟不同,理清課文的行文思路;
2、緊扣文中三游周莊的三個比喻:“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仿佛進入了夢境”,體會作者對周莊的獨特感悟;
3、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從描繪角度、描寫手法、表達效果等方面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九、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意在讓學生建立對周莊的直觀印象,為學習課文鋪墊感性認識。)
展示周莊風光圖片或影像資料,讓學生觀察,特別引導學生感受周莊與水的密切關(guān)系。明確:碧水環(huán)抱,宋湖環(huán)列,條條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橋顯古韻。周莊之韻在水,周莊之魂在水,領(lǐng)略周莊之美,則須領(lǐng)略周莊之水韻。
(二)誦讀感知(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
1、默讀課文一遍,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覺得重要的詞和句;
2、交流對字詞的標識情況,讀準字音,介紹自己對所畫重要詞句的初步理解;
3、再讀課文,找出能體現(xiàn)文章結(jié)構(gòu)思路的句子,排出作者游周莊的次數(shù)、各次的時令、各次最突出的感受。分組朗讀三游周莊的文段。
(三)研讀品味(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精巧構(gòu)思、獨特感悟,以深入領(lǐng)略周莊之美和作者行文之美。)
1、精讀第4自然段,討論作者對“像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般的周莊作了哪些描繪。
討論后明確:第一次游周莊是在仲春雨季,春雨綿綿,如絲如霧,石橋屋脊,粉墻灰瓦,都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游者似在霧中觀景,朦朦朧朧,恰似走進像一幅水墨畫中。這里從視覺角度突出了周莊如詩如畫的恬靜意境。
2、再讀第4自然段,討論二游周莊為什么會有如一幅“版畫”的印象。
討論后明確:版畫的特點是黑白分明,凹凸有致,雪后初晴的周莊,古老的青石磚和清新的白雪參差交織,黑白對比強烈,有強烈的明暗視覺效果,恰似版畫。但周莊不是靜態(tài)的版畫,融雪的滴水聲和流水聲為這幅版畫配上了低旋而纏綿的旋律。凝固的水——雪,動態(tài)的水——滴水和流水,共同構(gòu)筑了周莊如歌如畫的神韻。
3、精讀第5自然段,討論三游周莊看到的是夜景,夜色中的水韻如何表現(xiàn)?用下述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討:
、龠@個夜晚的特別之處是什么?(節(jié)日的夜晚,到處張燈結(jié)彩,色彩繽紛,氣氛熱烈,這就有了如夢幻、如童話般美麗氛圍。)
、谶@個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營造出怎樣的意境?(房屋街道點綴的彩燈、空中閃爍的禮花,倒映在水中,小河變成一條多姿多彩的光帶;水中朦朧模糊的倒影,搖曳生姿,迷離飄忽,更有河上飄繞不絕的絲竹管弦聲,游客泛舟其上,猶如走進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
(四)歸納提升(讓學生形成對課文的總體感知,從中提煉出知識要點。)
1、回頭誦讀課文前三自然段,歸納周莊留給人們的總體印象。
2、提煉文章的寫景技巧:
a、從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來表現(xiàn)同一事物,可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使作者的感受更獨特。
b、感受景物要動用多種感官,從多方面撲捉景物特征。
c、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技巧,才能將景物及對景物的感受寫得形象、準確、到位。
(五)積累拓展(知識運用,進行從知識到能力的轉(zhuǎn)化。)
1、編寫全文的結(jié)構(gòu)思路圖。
2、摘錄文中佳詞佳句;品析文中重點修辭句的表達效果。
3、比較課文與《三峽》寫法上的區(qū)別。
4、課外練筆,描寫如月下校園、河中倒影等景致。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3
課文內(nèi)容分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是一則既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xiàn)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既要胸懷大志,敢于實踐,才有可能成功。同時,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學情分析:
經(jīng)過兩年半的初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jié)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學目標:
1.能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積累文言詞匯。
2.能結(jié)合誦讀加深文意的理解,培養(yǎng)文言語感。
3.能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判斷力。
教學重點:
1.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通過對情節(jié)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學創(chuàng)意:
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利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調(diào)動學生積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學生回顧之前學過或?qū)W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結(jié)合這些寓言故事,同學們覺得寓言有哪些特點呢?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寓言是同學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文學體裁,從小到大同學們積累了許多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從回顧此前學過或?qū)W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中國傳統(tǒng)寓言故事,引出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特點回顧。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不太準確,老師不多講解,為下面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誦讀全篇,讀準課文。
1.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nèi)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2.采用指讀、男女生分開讀等方式讀課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兩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夯實基礎(chǔ)知識,讀準字音,使學生愛上朗讀,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
三、疏通課文內(nèi)容。
1.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教師通過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提問、學生搶答的形式,適時講解文中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
所提問題為:
1)北山愚公多少歲?年且九十(講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講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參加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講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遺男”“始”“齔”)
4)對愚公移山有人反對嗎?愚公是如何反駁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講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雖”“窮匱”“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嗎?操蛇之神聞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講解“懼”“已”“感”“負”“朔”)
3.學生質(zhì)疑,把課文中不會翻譯的字句說出來,大家一塊探討。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jié)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為2個小環(huán)節(jié):①先在小組內(nèi)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后,推薦優(yōu)秀者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學習熱情,在耳熟能詳?shù)墓适吕镎业綄W習的樂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使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yǎng)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古老的故事加上現(xiàn)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齊讀課題《愚公移山》,從題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確:人物和事件
2.圍繞“愚”可以組詞。愚公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愚蠢的老人。(板書:愚)
3.老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xiàn)他愚蠢的內(nèi)容,并適時回顧重點字詞的含義。
明確: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講解“方”)
2)年邁:年且九十(講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講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追問幾個人幫助他?四個人)
5)路遙: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追問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講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邁、器陋、援寡、路遙
4.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還有一個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內(nèi)容體現(xiàn)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確:概括能認清“自身的年邁和山高”(板書:智)
5.智叟說這番話的態(tài)度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嘲笑
6.句子哪些內(nèi)容可以體現(xiàn)出智叟這種嘲笑的態(tài)度?
明確:“笑”神態(tài)描寫直接表現(xiàn)態(tài)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你太不聰明了,智叟開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問增強嘲笑的語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嘲笑的態(tài)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學生讀出嘲笑的態(tài)度,老師朗讀指導,互評。
8.智叟為什么會嘲笑愚公?明確:因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結(jié):由此可見,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著眼眼前,認清現(xiàn)實(板書:認清自我著眼眼前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結(jié)合文中具體語句圍繞愚公“愚”、智叟“智”兩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抓住要點分析人物。老師要指導學生圍繞重點字詞和寫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進行朗讀指導。)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稱呼兩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對上了年紀男子的尊稱。叟:年老的男人。從稱呼上明顯感到作者對愚公的態(tài)度更加的尊敬。為什么作者對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內(nèi)容,勾畫出體現(xiàn)愚公形象特點的語句并加以分析。學生小組交流
明確: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不畏困難)。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敢于實踐)
3)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發(fā)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堅持不懈敢于實踐)
5)年且九十(造福大眾)
2.這樣的愚公還愚蠢嗎?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說文解字》形聲字,從知從日,知亦聲。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為“說的準”、“一語中的”。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
太陽之陰陽者,見之則為陽,不見之則為陰。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美德不可沒有實用的智慧,而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
3.結(jié)合“智”的含義,你覺得愚公還愚蠢嗎?學生明確: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請同學們結(jié)合文中內(nèi)容,仿照例句寫下你認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為他召集家人共同謀劃,既發(fā)現(xiàn)移山的困難,又敢于面對困難。
5.這時與智叟“著眼自我認清現(xiàn)實”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則是?
明確:放眼未來敢于實踐(板書)
6.小結(jié):與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學生說出:小聰明(板書)
【PPT出示】小聰明產(chǎn)生于頭腦,大智慧來源于心靈;小聰明體現(xiàn)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內(nèi)心;小聰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則淡泊寧靜;小聰明多有才無德,大智慧則德才兼?zhèn)洹?/p>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是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深入,是本課的難度所在。通過對“智”中西內(nèi)涵的講解,讓學生發(fā)現(xiàn)愚公其實是一位智者。讓學生仿寫例句,采用讀寫結(jié)合的方式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與智叟“智”的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聰明”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課外拓展、老師小結(jié)
1.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你還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確:
商鞅是法家代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超前理念;
劉徹變古創(chuàng)新,外儒內(nèi)法的治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秦始皇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明歷第一個封建集權(quán)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創(chuàng)始人,他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2.小結(jié):他們用智慧成就了中華文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放眼未來”,希望同學們向愚公一樣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找尋夢想,又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使夢想照進現(xiàn)實。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歷史人物的介紹,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大智慧”,讓學生對“大智慧”的理解從概念化到形象化。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4
一、 寫作目標:
1、 初步掌握寫信的格式。
2、 語言要真摯感人,簡練,事例要突出,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二、 寫作重點、難點:
目標2
三、 寫作過程:
。ㄒ唬 準備階段
咱同學長這么大,一定有許多的心里話想對自己的父母說,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還可能是……今天呢,老師就給咱同學一次機會,向父母傾訴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與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親情為題寫一篇作文,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語言要真摯感人,格式要正確,字數(shù)600字以上。
2、寫法點撥。
。1) 教師指導寫信的格式。
。2) 如何展 示情感的真實信度?
作文要打動人,就必須負載思想的淚和笑,承托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與感情。作 者有了真情實感。文章便獲得了鮮活的生命。聽例段
。ǘ⿲懽麟A段
1、 學生讀作文選中的有關(guān)文章。
2、 學生討論、思考
3、 45分鐘快速成文。
作文講評
一、講評目標:
1、 認識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決
2、 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講評過程:
1、 文章的優(yōu)點:
(1)、題目新穎 ,體裁是散文。
(2)、內(nèi)容真實,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 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且不論文章寫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個過程,但是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敘真事,抒真情。
2.缺點:(1)、格式不正確。大部分同學署名沒有寫在一行上,此致、敬禮的格式不對。
。2)事例的'選擇過于陳舊、古老。例:送雨傘,棉衣、送上醫(yī)院、洗衣、做飯等,雖說是要求學平 常生活中的 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話題寫出新穎獨特,不是一般的文學功底,因此選材是關(guān)鍵。
。3)語言不真摯感人。大部分同學的作 文讀了不能催人淚下,要讓父 母看了確實感動,或認為做的不好。
3、 措施(1)、聽讀優(yōu)秀作文。
。2)、學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 存在 的問題。
(3)交流,批改。
以“感受親情”為話 題作文
四、 寫作目標:
1、 初步掌握話題作文的寫作技巧。
2、 學習細致觀察生活,感受親情回 報愛。
3、中心明確,突出親情,語言真摯感人。
五、 寫作重點、難點:
目標2
六、 寫作過程:
(一) 準備階段
1、茫茫人海中,我們每一個人顯得多么渺小而孤獨,是親情給了我們溫暖,給了我們勇氣, 讓我們心中充滿光明和力量,作為中學生,在我們 成長的里程中,處處有父母精心的呵護,處處有父母正確的引導,處處有父母無私的牽掛,處處有父母關(guān)注的目光,處處有父母的無言的支持……這濃濃的親情時時刻刻包圍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親愛的同學,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親情”為話題寫記敘文,600字。
2、寫法點撥。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實信度?
作文要打動人,就必須負載思想的淚和笑,承托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與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實感。文章便獲得了鮮活的生命。聽例段
(二)寫作階段
4、 學生讀《中學生優(yōu)秀作文選》中的有關(guān)文章。
5、 學生討論、思考
6、 45分鐘快速成文。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內(nèi)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礎(chǔ)上能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體味本詩優(yōu)美的意境。
3、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句的結(jié)構(gòu)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品味賞析詩歌美的語言,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課前準備
1、了解有關(guān)《詩經(jīng)》知識。
2、學生朗讀并疏通全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本課
1、導入《詩經(jīng)》,復習前課有關(guān)《詩經(jīng)》知識。
2、導入《蒹葭》:吟誦三千年華夏優(yōu)美文字,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璀璨。
二、內(nèi)容解讀 體味意境
。ㄒ唬╈o心聆聽學生配樂朗讀。
。ü殴~曲很適合本詩的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優(yōu)美的情境;身邊同學的朗讀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投入的愿望)
。ǘ┱務勥@首詩給你的整體感受。(整體把握,各抒己見)
填空:這是一首 的詩(朦朧凄美)
。ǘ⿵脑娋涞哪男﹥(nèi)容感受到的?
(學生討論、交流,幻燈片一一呈現(xiàn)學生討論的結(jié)果:寫景句;追尋伊人的過程)
。ń處熞龑W生深入解讀文本)
1、寫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蘆葦——叢生茂密。因秋來而變黃,因霜襲后會發(fā)白。秋風搖曳中更添凄涼。
白露秋霜——潔白,晶瑩,觸感是涼的,給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嶇、蜿蜒、清冷。成語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曉霧——拂曉之時水邊晨霧朦朧更添迷離之感。
。2)這些景物創(chuàng)設了一種怎樣的氛圍?
明確: 凄清、迷離
。3)請你運用散文筆法描繪一下這幅畫面。
2、追尋伊人的過程。
在這蒼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現(xiàn)了,他的心情如何?請結(jié)合具體語句體會。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個 “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堅定
—— 方、湄、涘,地點空間的變化,說明他追尋得堅定而執(zhí)著
。2)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xù)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堅定、執(zhí)著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變化
——說明追尋而不得時、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悵、凄涼、孤獨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尋的伊人到底是誰呢?(對于課本思考與練習一的討論)
——主旨的多義性、模糊性,使詩歌更具一種朦朧美。
總結(jié):無論是從詩的寫景、具體事情的鋪敘、主旨的不確定性,都使本詩給我們留下了朦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對詩歌的理解應該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讀本詩,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化的理解來。
朗讀的共同體會:①讀前兩句時語速應該較緩慢;②“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連續(xù)動作焦急急迫應該語速較急促;③“道阻且長”等相同句式應慢以體現(xiàn)險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讀出悵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確作用
《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分為賦、比、興三種,另外,重章疊句、疊字、雙聲、疊韻等,也是《詩經(jīng)》表現(xiàn)形式上的突出特點。這首詩反映出以上什么特點?請具體分析。(見課本思考與練習二)(著重于起興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分析)
1、起興手法的運用,使全詩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優(yōu)美。
2、重章疊句的運用,作用:
。1)從樂調(diào)上看,一唱三嘆,增加了韻律的和諧回環(huán)之美。
。2) 從表達效果上看,反復吟唱,使詩意逐步加深,詩所抒發(fā)的感情也越加強烈,加強了感染力量,給人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
3、“蒼蒼”“萋萋”“采采”等疊字的運用,使描景狀物更細致、更形象,也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韻,既顯得句式齊整,又富有變化,錯落有致,讀起來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 觸類旁通
閱讀下列詩句,完成后面練習。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釋】①芣苢(fu yi):植物名稱,即車前子,種子和草可作藥用。 ②薄言:發(fā)語詞,沒有實義。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脫取東西。 ⑥袺(jié):用手提著衣襟兜東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別在腰間兜東西。
1、《詩經(jīng)》的手法是賦、比、興。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2、這首詩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采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歌中是怎樣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
3、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詠讀,“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景象,請加以描述。
【點評】
《蒹葭》雖屬經(jīng)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復沓等《詩經(jīng)》篇目固有的特點,使得許多老師在教學時,總有“有勁使不出”之感,對怎樣處理課文,怎樣深入文本,怎樣品味意蘊,難以把握拿捏不準。
這一設計,舉重若輕,游刃有余,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可圈可點頗多。
以讀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師能緊扣文本特點,以讀為抓手,一讀再讀,以讀促教,值得肯定。顯然,學生于讀中有所感受,在讀中逐漸理解,在讀中品味涵泳,在讀中浸染積淀。這既為下一步教學的展開做了必要鋪墊,更為學生古典素養(yǎng)的形成添磚加瓦,可謂一舉多得。
綱舉目張,凸顯主體。學生讀畢,沈老師出示了一個“填空”題,看似隨意而為,實則別具匠心。答案“朦朧凄美”四個字,既是本詩“主旨”,又是教學“總綱”。整節(jié)課就圍繞“追溯”這四字來源做文章。從“景物特點”到“情境氛圍”;從“追尋過程”到“主旨探究”,無一不為此展開。其中,學生必定處于積極、主動的探求之中,“不用揚鞭自奮蹄”,老師便成了十足的“領(lǐng)路人”和“旁觀者”, “主導”與“主體”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體生動地呈現(xiàn)。
問君何能爾?不難發(fā)現(xiàn),奧妙在那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問題(“從詩句的哪些內(nèi)容感受到的?”)上?梢姡虒W設計之關(guān)鍵在設計“問題”,關(guān)鍵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一點沈老師做到了。
從容舒緩,激發(fā)想象。從容舒緩是指教學的各個步驟環(huán)節(jié),從“聽讀”、“賞讀”、“議論”、“小結(jié)”到“拓展”,不徐不急、緩緩展開,其中又非同一步調(diào),而是張(“議”環(huán)節(jié))弛(“讀”環(huán)節(jié))有度,很有節(jié)奏。加之多媒體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課如其文”,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也給課堂營造了詩意的氛圍。學生的思緒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飛翔在朦朧凄美的意境之中,從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無限的空間,使教學收到了“尺水興波”、“尺幅萬里”之效。
當然,本文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稍欠翔實,有待進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對相關(guān)環(huán)節(jié)的設想或意圖應做必要交代,以便人們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xiàn)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法】:談話、引導
【學法】:朗讀、交流、感悟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guān)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qū)游覽:看有關(guān)大自然的電視節(jié)目等。
【教學過程】:
一、質(zhì)疑,導入新課
世界上誰有語言?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神奇的語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語言,它的語言是怎樣的?我們能讀懂嗎?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共同去學習、發(fā)現(xiàn)吧!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2、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
。1)、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
。2)、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3)、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用序號標出節(jié)次。
(4)、這首詩有沒有總說的小節(jié)?其他小節(jié)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顛倒順序?“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特點?
3、檢查自學情況
四、指導讀好一、二、三節(jié)
1.學讀第一節(jié)。
。1)教師范讀?凑n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xiàn)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jié)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齊讀第一節(jié)。
2.學讀第二節(jié)。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fā)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師: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生:春天已經(jīng)來到人間。
。5)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jié)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6)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jié)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7)齊讀一、二節(jié)。
3.學讀第三節(jié)。
。1)指名讀第三節(jié)。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jié)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jié)。
五、堂清檢測
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總起:大自然是有語言的
大自然的語言 具體介紹:
歸納全文: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點,提高審美能力和舞蹈欣賞能力。(內(nèi)容)
2. 理解、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舞蹈的寫作技巧。(形式)
3. 學習本課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與修辭手法。(語言)
一. 整體感知
1.導入:視頻:印度舞蹈片段。
——學生談觀后感想,引入本課
2.釋題:正標題與副標題
副標題起補充說明作用。
3.文體特點:
——記敘性散文
以記敘兼描寫為主,適當加以抒情議論。
4.補充資料:
什么是舞蹈藝術(shù)?
用簡明的話來說,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肢體)為主的藝術(shù)。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著重表現(xiàn)人們的內(nèi)在深層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動中,一般都要有音樂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裝、有的舞蹈還要手持各種道具,如果是在舞臺上表演,燈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說舞蹈是一種綜合性的動態(tài)造型藝術(shù)
5.考考你的識字量:
顰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視chēn
叱咤風云chì zhà 雛鳳 chú 盡態(tài)極妍yán
花鬘 mán 斗藪sǒ 妥帖 t i
渾身解數(shù) xi è 褶裙 z h e 驚鴻hóng
二. 研讀課文
。ㄒ唬┙Y(jié)構(gòu)研討:
1、瀏覽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寫觀舞的?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別寫什么?分別用三個字概括這三個部分.
——觀后感;觀舞記;表感激。
2、一般是先寫觀的內(nèi)容,再寫感想,本文為什么先寫感想?這
樣有什么好處?
——突出“被感動”,鋪墊蓄勢,產(chǎn)生懸念。
(二)第一部分研討:齊讀后思考
1. 四個“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從不同的藝術(shù)角度全面贊美了該舞蹈的美。
2. “咿啞”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有何好處?
——驚嘆。口語,更有真實感,突出“被感動”。
3. 作者用哪個短語集中表達了她觀舞的感受?結(jié)合舞蹈特點,
賞析這個短語。
——飛動的美。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為主的藝術(shù)。
。ㄈ 第二部分研討:齊讀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解說印度古代的優(yōu)美的詩歌故事”?結(jié)合書中的語言回答。由此可見印度舞蹈怎樣的明顯特點?書中還有一句話與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顯特點是身體語言異常豐富。
“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2. 畫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豐富多樣的表情、姿態(tài)、動作演繹著故事多彩的內(nèi)容,突出了舞蹈的飛動的美。
3. 作者描寫蛇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準確地表現(xiàn)了蛇舞的柔美纏綿,更有說服力。
4. 綜上所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卡拉瑪姐妹舞蹈“飛動的美”的?
——動作,舞姿,服飾,外貌,神態(tài),心靈
。ㄋ模┑谌糠盅杏懀糊R讀后思考
1. 為什么說:卡拉瑪和拉達是“大榕樹上的兩條柔枝”?用書上
的話回答,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為什么要感謝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賞析
1. 請用三個“贊美”來概括全文主旨。
——贊美舞蹈家卡拉瑪姐妹,贊美印度文化,贊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誼。
2. 這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描寫卡拉瑪姐妹優(yōu)
美的舞蹈找出你認為寫得精妙的句段,細心體會,并加以仿寫。
四.遷移拓展
1.本文與《安塞腰鼓》都是寫舞蹈的,兩文所表現(xiàn)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寫的舞蹈是“飛動的美”,給人靈動、優(yōu)美的享受!栋病氛宫F(xiàn)的是力量的美,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與震撼。
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請學習剛
才所提到的觀察方法,欣賞《千手觀音》的舞蹈畫面。(視頻)
要求:學習文章的寫法,抓住舞蹈的特點,用精致的形容詞和恰
當?shù)男揶o手法來多方面來表現(xiàn)自己所見所思,寫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
指導教師點評:
本設計可謂我們在民校初中語文培訓中的經(jīng)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樣板。第一,它鮮明地體現(xiàn)了語文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質(zhì)特點——既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又兼顧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第二,它準確地體現(xiàn)了我們強調(diào)的十六字教學方針,即“四步流程,設問導思,緊扣文本,瞄準中考”。第三,它精要地體現(xiàn)了我們倡導的新343教學法,即新課標的三個目標,四步流程(整體感知—研讀課文—探究深入—拓寬遷移)和三種訓練(思維,語言,遷移)。值得大家結(jié)合文本閱讀好好體味,并體現(xiàn)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8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xiàn)代社會的人才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nèi)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xiàn)代技術(shù)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培養(yǎng)高質(zhì)量的人才,語文教學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任務。只有構(gòu)建開放創(chuàng)新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構(gòu)建開放創(chuàng)新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
“開放”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魅力之所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必須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觀,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溝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教學渠道,形成立體式、交互式、網(wǎng)絡化的語文教育環(huán)境,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綜合多種教育方式,借助課外閱讀、社會調(diào)查、觀察體驗、專題交流會等形式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可開展多彩的活動,如對對聯(lián)、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自編課本劇表演、辦手抄報等,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這樣就將課堂教學跟實踐活動結(jié)合了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團結(jié)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引入活動課程理念,體現(xiàn)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
活動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突出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們能問;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使他們有時間學一點他們渴望要學的知識,干一點他們高興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關(guān)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對當前的教學改革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為了真正使語文課堂“活動”起來,我們廣大的教師應敢于打破“唯語傾向”,樹立“大語文”觀念,不僅指導學生抓好文本,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努力拓展知識面,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顒诱n程是以親身實踐為主的體驗性學習,學生在實踐中要注意學習和運用知識、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強調(diào)理論與實際、知識與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顒拥闹饕康牟⒎亲非蠼y(tǒng)一完美的答案,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知行合一的行為習慣和積極參與社會、勇于實踐的情感態(tài)度。
三、自主設計活動,體現(xiàn)學生地位的主體性。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參與從活動設計到評價的全過程,既是學習者也是活動的組織者。首先要自己確定活動專題,制訂活動計劃,利用課余時間按制定好的計劃具體實施。主要采用查閱資料、觀察、考察、訪談、討論或社會調(diào)查的形式,獲得感性認識和體驗;然后分析整理資料,形成最后成果,用自己獨特的形式進行展示,最后參與活動的評價。從學生的這些活動看,學生的主要角色是活動實踐者、活動體驗者、成果展示者和評價者。這樣的角色定位就要求我們把學生作為活動主角,把學生看成是處在不斷發(fā)展中的學習者。在“實踐”中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自身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精神。
四、對話——生成: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gòu)。
教師在活動中擔任傾聽者的角色,慎于發(fā)言,適度參與;顒诱n的目標則在于使學生獲得主體意識、行為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綜合發(fā)展。因此,活動課程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心理水平、學習興趣、社會生活以及跨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為基礎(chǔ)設計學習內(nèi)容;強調(diào)學科間的聯(lián)系、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與課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老師對話。教師要留給學生時間,創(chuàng)設對話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允許學生質(zhì)疑!吧伞笔且环N價值追求,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情感取向,在質(zhì)疑的過程中就會主動生成知識。
五、突破單一評價模式,建立多元和諧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其評價目標和內(nèi)容主要是學科知識點,評價的標準是統(tǒng)一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實施的書面考試或測驗,其性質(zhì)是靜態(tài)和終結(jié)性的。與之相比,在活動課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客體,也是評價的主體;顒诱n的評價應體現(xiàn)多元性和和諧性。評價的主要依據(jù)是看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態(tài)度。評價采用以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與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jié)合的多元性方式進行。通過這樣多元性的評價機制,使我們的評價機制更完善,對學生激勵性更大,更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作用。學生和諧發(fā)展的教學評價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對學生的品質(zhì)、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個性與情趣等方面的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以開放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為主,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分出成果的高低,而在于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重視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和目標的達成,重視方法的掌握,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依據(jù)課文注釋及工具書,掌握重要文言詞句,讀通文章大意,并用簡潔的話概括文章內(nèi)容。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范讀、分角色朗讀,能結(jié)合情節(jié)分析形象,總結(jié)寓意,得到人生啟示。
3.學會運用文章以對話展開情節(jié)的表達方式,體會文章邏輯嚴謹、文氣貫通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朗讀,積累文言知識與文言詞語,明了文章大意。
難點:準確理解文章寓意,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杞人憂天”這個成語,點明了“憂”!皯n”指的是憂慮、擔憂!拌饺恕睉n慮哪些事情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杞人憂天》,一起去了解這個故事。(板書課題,集體朗讀)【板書:杞人憂天 憂慮】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準確,把握重要實詞。
2.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次圈畫沒有解決的讀音和重要詞句。(教師可用多媒體播放朗讀,帶領(lǐng)學生整體解決文章中的疑難。)
3.再次齊讀(帶著問題進行朗讀)。教師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這個故事在講什么?
明確:杞國有個人整天神色憂慮,擔憂天會塌地會陷,使得自己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有一個人就去開導他,為他解釋天、日月星辰以及地存在的狀態(tài),一經(jīng)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小組討論:杞人為什么會“廢寢食”?試用原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憂天地崩墜,身所寄!景鍟浩鹨颉獡奶斓厮荨
2.提問:“曉之者”開導“杞人”的理由是什么?杞人一開始信服了嗎?從兩者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兩人什么樣的性格?
明確:理由是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人們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動,天空不會墜落;日月星辰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也不會對人有傷害;大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人們整天在地上活動,大地不會陷落。杞人不完全相信曉之者的勸導,又提出了另一方面的`擔憂。從兩者對話中,可以看出杞人性格比較善于思考,敢于質(zhì)疑,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人;曉之者比較理性,關(guān)心他人,大度從容。
【板書:發(fā)展——曉者開導;結(jié)果——放下憂慮】
3.同桌討論:從這則故事當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確:我們可以不必為沒有必要或毫無根據(jù)的事情擔憂。
4.再次朗讀課文,相互交流探討:杞人對天地、日月星宿的思考以及曉之者的行為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明確:在古時候,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還處于懵懂的階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夠?qū)ψ匀淮嬖诘臓顟B(tài)產(chǎn)生疑問,表現(xiàn)了這個人善于思考、勤學好問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但這個杞國人因為思考這些問題而導致自己整天處于憂慮狀態(tài),因此影響到自己的現(xiàn)實身心生活就不妥當了。在這個世界,未知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做到去思考、去探索、去認識,而非自顧自的憂慮。
從現(xiàn)階段看,曉之者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但他那種關(guān)心他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延伸
這則寓言展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活動都是通過對話表現(xiàn)出來的,請仿照這種形式用現(xiàn)代漢語寫一寫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
(五)小結(jié)作業(yè)
1.師生共同總結(jié)學習本節(jié)課后的收獲。
2.查找《列子》的資料,對比閱讀《兩小兒辯日》和《杞人憂天》,談談你對《列子》內(nèi)涵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杞人憂天》這則寓言比較易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多次朗讀并引導學生去理解、體會,學生們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啟示。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以朗讀為線,以提問的方式將課程不斷推進,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對話,讓寓意默會于心。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0
一、設計思想:
《語文新課標》強調(diào)“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就是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合作學習,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學習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自主發(fā)展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希望他們能在平實的課堂學習中,靜心讀書,深入思考,感受賢哲高貴的精神世界,從而理解“靈魂”“高貴”的內(nèi)涵,樹立引領(lǐ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始終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道德修養(yǎng)”為話題,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感受高貴,凈化靈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時,也從感性到理性,從現(xiàn)實到想象,受到不同層面的思維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本課從“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讓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角度看,這是一篇極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學中可據(jù)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很好地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不僅選取了三個歷史名人的例子來證明論點,而且又舉了現(xiàn)實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
三、學情分析:
作為初中學生,對議論文知識已經(jīng)有所了解,但學生的自主閱讀品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還欠缺,思考不夠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們普遍羞于表達。因此可以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閱讀、思考,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不僅要教會他們知識,更要提高他們的能力。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給予他們充分表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的空間,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等方式,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積累詞語和名句;
2、掌握閱讀議論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論點,理解文章的說理方法,學習議論文嚴謹?shù)乃悸,緊密的結(jié)構(gòu)。
(二)過程與方法:
1、探究文章列舉事例的角度和意義的區(qū)別,掌握議論文選用事例、運用事例的方法;
2、在對靈魂的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依據(jù)文本進行閱讀思考,培養(yǎng)學生從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人的高貴在于始終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以舉例論證為主,結(jié)合引用論證的說理方法。
難點:深刻理解“靈魂”的內(nèi)涵,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凈化心靈,提高修養(yǎng)。
六、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明確任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總結(jié)反思
七、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制作
八、教學過程:
(一)渲染情境,導入新課(提前板書課題)
引作者:今天老師要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這是一本散文隨筆集,是一個父親用感情的一磚一瓦壘筑起來的一座墳!寫了他的女兒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紀實的筆法記錄女兒的可愛和痛苦,父母為病痛的女兒在愛與痛中煎熬的經(jīng)歷。在書中,這位父親這樣說:“有一千條理由讓你早走,只有一條理由把你挽留,這條理由勝過那一千條理由,它就是我對你的愛!(多媒體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這本書,你一定會更懂得你的父母,會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這位父親就是周國平
導課文: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借助《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齊讀課題),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學與文學、哲理與情感于一體的風格。
(設計理念:本篇導語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論文”,不僅可以使課擁有一個好的開端,也使師生的感情更易溝通,容易活躍課堂氣氛,振奮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用作者的話,激起學生感恩之心,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靈魂,以此期望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過來。)
(二)理結(jié)構(gòu),悟哲理
首讀找論點:通過預習,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的文體是議論文,它最基本的結(jié)構(gòu)方式是:(多媒體)提出問題(提出論點)分析問題(證明論點)解決問題(得出結(jié)論),那么這篇課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又是如何分析,最終又得出了怎樣的結(jié)論呢?下面請同學串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論點的?
(設計理念:依據(jù)文體特征,明確學習目的,學生在初讀課文后,能簡單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論點,解決“寫設么”的問題。通過串讀課文,降低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再讀現(xiàn)高貴:作者提出“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觀點,又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的呢?(舉例論證)作者舉了幾個例子?(五個例子)默讀課文第26節(jié),以(多媒體)“人,在情況下,做事情,作者用它來證明觀點”的形式來說說這幾個例子。
(設計理念:再讀文本,找出論證方法及目的,解決“怎么寫”的問題,進一步把握文章脈絡與構(gòu)思;給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規(guī)范學生的表達,讓學生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思考問題,以學生的朗讀取代老師的架空分析,從而有效地“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掌握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
思讀悟其理:⑴為了證明“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個觀點,作者舉了五個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兩個例子去掉行嗎?或者2、3節(jié)任刪一個?仔細閱讀課文,說說你的看法。如果我們能發(fā)現(xiàn)周國平作品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給他寫信!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1
《愛蓮說》是七年級下學期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熟悉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在反復誦讀中,領(lǐng)會文章內(nèi)涵,并對作品精美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jié)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和技能:積累文言詞語,疏通全文,了解文學體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精美語言特色。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寫蓮花的句子,并體會蓮的高貴品質(zhì)。
課文篇幅短小,雖寥寥幾筆,意卻在言外,有一唱三嘆之致。學生在多次誦讀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蓮”美麗的形象,優(yōu)美語言的欣賞,并體會蓮的高貴品質(zhì)作為本課的重點。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為本文難點。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基礎(chǔ),能借助課文下面的注釋和已有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認識及模仿能力強。因此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淺入深,以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重點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反譯并熟背課文;
2、了解襯托的寫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文中運用襯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主題旨,理解映襯手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1、情景導入
由多媒體配樂展示荷花的圖片(引入情景)
學生回憶相關(guān)詠“蓮”或“荷”的詩句
學生初步感受“蓮”的形象
2、誘思導學
教師出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nèi)容,點撥指導。
1學生自讀課文:弄清字、詞、節(jié)奏。
2學生自讀把握語氣和節(jié)奏。
3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4分組疏通文意,學生對照注釋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養(yǎng)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3、合作探究
教師出示學生探究的內(nèi)容。(多媒體展示)
1、什么是“說”?
2、看課文注釋,畫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開頭為什么先寫陶淵明和世人的愛好?
4、文中寫了哪些花?重點寫什么?為什么要寫其他的花?
5、文章僅僅是寫花嗎?采用了什么寫法?花與人有什么關(guān)系?
6、哪些地方是寫蓮的?從哪些方面寫蓮的?
7、蓮花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喜歡蓮花?
8、作者為什么發(fā)出“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感嘆?作者的感嘆說明了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的學習合。成績不錯的學生更注和積累,成績略差的同學的理解并及時消化與及理。
讓學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涵。
4、朗讀背誦指導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實現(xiàn)。
男女生分段朗讀,自由朗讀,教師提問,學生用書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過提問背誦課文,同時能為理解性默寫打基礎(chǔ)。
5、拓展延伸
1與蓮花有關(guān)的詩歌
2寫幾句關(guān)于蓮花的話可以是對蓮花的描寫,學習本文的感受,對生活態(tài)度的`思考,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體現(xiàn)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jié)合
6、課文總結(jié)
1歸納主題(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襯托的寫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寫蓮,還提到了什么花?幾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襯托的兩種類型——正襯,反襯
(1)陶淵明愛菊
世人愛牡丹(襯托,表現(xiàn)自己獨愛蓮,與眾不同)
予愛蓮
(2)菊花之隱逸者
牡丹花之富貴者(襯托,表現(xiàn)蓮的品格高出百花)
蓮花之君子者
(3)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何人(襯托,感慨世風惡濁,表現(xiàn)作者潔身自好)
牡丹之愛眾
板書設計
愛蓮說周敦頤
生長環(huán)境———濯清漣而不妖純真自然,不媚于世
體態(tài)———中通外直內(nèi)心通達,行為正直
香氣不蔓不枝不攀附權(quán)貴
香遠益清美名遠揚
亭亭凈植高潔獨立
風度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自尊自愛,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對比烘托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我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求一種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把學生活動有機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的方法,著眼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培養(yǎng)他們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以獲取知識、提高素質(zhì)、增長能力。設計的重點放在學生通過自學,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方法上,并把課堂當作他們能力展示的天地,激發(fā)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滿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有些學生還是沒有調(diào)動起來,我應該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多找尋方法,促進我和學生共同進步。
教學反思
一、內(nèi)容太多,課堂太緊張?梢钥紤]減去課堂環(huán)節(jié)的“2、口語練習,同時進一步理解課文”,變之為課外練習;補充資料可以再精簡,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詩朗誦或板書。這樣可以節(jié)省一些時間。
二、課堂朗誦不足,在課內(nèi)完成背誦任務有點難。利用下午自習完成背誦任務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三只貓不同的命運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感慨。
3、聯(lián)系生活,感受身邊善待平凡生命的舉止。
課前預習:
貓:哺乳動物,面部略圓,軀干長,耳殼短小,眼大,瞳孔隨光線強弱而縮小放大,四肢較短,掌部有肉質(zhì)的墊。行動敏捷,善跳躍,能捕鼠,毛柔軟,有黑、白、黃、灰褐色。據(jù)說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
1、如此親密的”接觸”,你有過嗎?(學生自由談論)
小結(jié):我們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親密的接觸過不同種類的小動物,甚至愛上了他們。然而有一位作家卻在和小貓幾次親密”接觸”后就再也不愿養(yǎng)貓,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鄭振鐸學習這篇課文——《貓》來揭開謎底。
(設計意圖:由一幅有趣的圖片談起易勾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提出了一個疑問:作者也親密接觸過小動物,卻為何不愿再養(yǎng)小動物,以此導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學過程:
一、 文中作者有幾次養(yǎng)貓經(jīng)歷?三次的結(jié)局總是怎么樣的呢?
三次;失蹤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歷程”:
過渡語:三次養(yǎng)貓的結(jié)局為什么總是失蹤或死亡呢?難道作者不會養(yǎng)貓嗎?我想,這其中必有復雜的原因吧!
1、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養(yǎng)貓的。
(1)同學們覺得這只貓的最大特點是什么?有具體的根據(jù)嗎?
很活潑;(學生自由尋找并抓住重點語句談論)
(2)這樣的一只貓,“我“喜歡嗎?但是這種快樂長久了嗎?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3)當聽說小貓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著一縷的酸辛):”我”喜歡這只小貓,所以當它突然離去時,”我”感到”一縷的酸辛”。
2、不管怎樣這只小貓還是離”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這份酸辛的呢?(向別處要一只新的小貓)那這一次的境況又是如何的呢?
(1)與第一只小貓相比,這只小貓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體說說你的理由嗎?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潑,那”我”喜愛這只小貓的嗎?
更有趣 更活潑;(學生具體談論)
(2)看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了,那么當有一天它突然失蹤了,你猜”我”會怎么樣?
找出反映”我”當時的心理變化(狀況)的語句。
(4)盡管作者企圖存在僥幸心理,但是結(jié)果還是殘酷擺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悵然 憤恨
小結(jié):”我”喜愛這只小貓,所以當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悵然和憤恨。
3、第二次養(yǎng)的黃色小貓被人捉去應該說令”我”傷心不已,但俗話說的好時間是撫平心靈創(chuàng)傷最好的藥!蔽摇弊罱K又養(yǎng)貓了嗎?
(1)這只貓是如何得來的`?我家為何要收養(yǎng)它?
追問:(一只流浪貓)(同情、可憐它)
(2)這只小貓與前兩只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難看、憂郁)
(3)如此難看、不活潑的小貓在”我”家受歡迎嗎?雖然它如此地不受歡迎,但是也有引起我們”留心”的時候,你能找出來嗎?它在”凝望”什么呢,僅僅是那對黃鳥嗎?
(不大喜歡、若有若無)那只花白貓對于……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凝望著。
(4)然而就是這一”凝望”埋下了禍根,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當”我”得知芙蓉鳥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斷是誰干的?為何說”一定是貓”? 真的是它嗎?說說你的證據(jù)。
(芙蓉鳥遇害事件)
(5)于是,”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我”錯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時,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寫心情的小節(jié))
小結(jié):”我”冤枉了這只流浪貓,所以當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難過。
全文小結(jié):作者之所以不愿再養(yǎng)貓,從表面上講是因為他曾經(jīng)愛過貓,而且愛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經(jīng)恨過貓,而且恨得太沖動,以至于終身遺憾。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心——把世間所有的生命當作生命的愛心,即善待身邊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個小的切入口來一步步從不同角度解讀三只小貓的不同命運遭遇,同時在此過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渾然一體,當然重點語句的品味又將增強文本解讀的語文味)
課堂練習:
1、我想,我們身邊肯定也有許多愛好并且善待小動物的人和事,也許就包括你自己,同學能談談他們嗎?
2、以”我與 (小動物名稱)的故事”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斷。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3
【素質(zhì)教育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明確故事梗概。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抓住課文關(guān)鍵,從評價朗讀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在整體感悟內(nèi)容基礎(chǔ)上,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
。病⑼高^家庭矛盾沖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領(lǐng)會文中蘊涵的待人處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誠的心理與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討論這場家庭矛盾沖突的是非。
【教學方法】
。、朗讀法:依課文內(nèi)容分配朗讀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
2、討論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開充分討論,小中見大,引導學生學會處理類似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話筒。
【本課目標】
1、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2、從不同角度討論這一場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檢查預習,展示羚羊木雕圖片,以同學復述課文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內(nèi)容,并用關(guān)鍵詞概括故事梗概。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故事梗概:查問木雕、贈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品味、揣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薄⑻岢隼首x要求:用普通話讀準字音,停頓恰當,吐字清楚,音量適當,速度合宜,讀出語氣。
。、學生自由組合,練習朗讀。
。、選出一組7人分別扮演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萬芳的媽媽、旁白,其他同學做評委準備評價。
四、評價朗讀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評價扮演者朗讀時的語氣、語調(diào)、動作、神態(tài)。
學生:學生自我體驗,相互評價并分析人物形象。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
分析人物形象:
媽媽:嚴厲態(tài)度生硬、非常固執(zhí);
我: 委屈、無奈、重視友誼;
爸爸:嚴肅、婉轉(zhuǎn)、穩(wěn)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卻無能為力;
萬芳:仗義、體諒、明理;
萬芳的媽媽:責怪。
五、研討與探究
全班同學分別從爸爸、媽媽、萬芳的角度就這一場家庭矛盾沖突的是非展開討論。并思考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fā)生?
學生自由發(fā)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內(nèi)有事要同人商量,盡可能地考慮周全。
……父親送給女兒時也應講清東西如何珍貴,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轉(zhuǎn)向萬芳媽媽說一說兩個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換禮物的事。
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彼此應多商量,多溝通,學會換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寬容,生活中就會多一份溫馨。
六、課堂小結(jié)
一件圍繞羚羊木雕而引發(fā)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卻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nèi)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愛、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對子女疼愛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當處理對孩子人格和友情的傷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錢與友誼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個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會大問題,以小見大,正如布萊克在《天真的預示》中寫的.那樣:“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剎那里收獲!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世界是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時,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4
【教學設計】
創(chuàng)意說明: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以教師引導、點撥為輔。教學過程中應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師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并利用《鄉(xiāng)愁》及配樂來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打開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本課的學習,教給學生通過“讀”、“圈”、“畫”、“注”、“問”的方式自讀課文,所謂“讀”,即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圈”即是圈劃出生字詞,并結(jié)合工具書自行解決;“畫”即是畫句子,畫出喜歡的、精彩的句子或細節(jié);“注”即是做批注,可以是對具體語句的理解賞析,也可以是對某處文字的感受體會;“問”即提出質(zhì)疑,師生共同交流解決。而從更好的指導學生掌握自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并充分感受“鄉(xiāng)愁”這一文化現(xiàn)象,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聲傳情,整體感知與春酒有關(guān)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語言,關(guān)注細節(jié)描寫,感受作品所蘊含的風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重點:
品讀語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鄉(xiāng)深情,并充分感受“鄉(xiāng)愁”這一文化現(xiàn)象。
教學方法:
朗讀法2、品析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新課。
中華文化,淵源流傳,自上古以來,酒文化就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為這酒里包含著人生百態(tài)。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悅,家人團圓共飲的溫馨,獨自舉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場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夠品味出酒里帶來的人生百味。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琦君走進她的家鄉(xiāng),品嘗她家鄉(xiāng)的《春酒》。
二、朗讀,初識春酒。
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對春酒懷有怎樣的情感?
讀畢,師生交流:
①PPT顯示:春酒,又名凍醪(láo是濁酒的意思),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在我國,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对娊(jīng)》中就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
在文中是指母親做的八寶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歡喝春酒的!澳敲次易钕矚g的是什么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
三、賞讀,品味春酒。
。ɡ首x指導和訓練穿插在對細節(jié)描寫的品味中)
1、提問:文中的哪些語句能體現(xiàn)出我最喜歡喝春酒?請同學們結(jié)合具體語句做批注,說說喜歡的原因及精彩之處。
。1)預設學生可能會找到的語句:
①“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邸昂薏坏靡豢跉夂人蟊.....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2)師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說明我內(nèi)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拔叶酥、聞著,走來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點點春酒,但還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翱玳T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說明我對八寶酒的喜愛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丟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現(xiàn)了小花貓對八寶酒非常的喜歡,添個不停,很是可愛。這一句以我的饞和小花貓的醉來襯的八寶酒的香甜,從而體現(xiàn)了我最喜歡喝春酒。
小結(jié):通過以上的交流,我們感受到了琦君對春酒的喜愛之情,在這杯香甜的春酒中,蕩漾著我兒時純真的童趣,對春酒的懷念之情也盡顯其中。
2、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xiāng)的春酒嗎?
師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懷念的是春酒中蘊涵的濃濃的“道地家鄉(xiāng)味”。
3、這“道地家鄉(xiāng)味”體現(xiàn)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間?
師生交流:
、佟熬埔酝猓壹疫有一項特別節(jié)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里,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
因為這喝會酒的人,無論是會首,還是那11個人,大家都是為了幫助那個急需錢用的人,而且這幫助都是主動的,從喝會酒就能看出當時村子里的人們之間是相互幫助的,鄉(xiāng)鄰之間是和睦相處的,這體現(xiàn)了我家鄉(xiāng)的淳樸的民風。這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凇盎ń嘲耸逡舶徒Y(jié)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
“巴結(jié)”一詞指人做事勤快,這句話寫出了阿標叔是個熱情好客的人,體現(xiàn)了他樂于助人、勤快淳樸的性格。
、邸澳赣H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足滴酒不沾唇的!
這里的“得意”一詞寫出了母親因自己的八寶酒受到鄉(xiāng)親們的稱贊內(nèi)心的高興之情!案吲d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聯(lián)想的方法,形象地寫出了母親受到表揚后的興奮和欣喜,甚至還會有點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態(tài)!捌鋵崱币辉~寫出了母親從不喝酒,她做八寶酒就是為了讓別人能夠品嘗到其中的濃香,這樣她就會很開心很滿足了。從這里看到了一個熱情好客、樸實大方的母親形象。
小結(jié):以上的品析,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道地家鄉(xiāng)味”,它是從香甜的春酒里飄散出來的,它融化在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里,有我歡樂幸福的童年,有我慈愛能干的母親,有我淳樸熱情的鄉(xiāng)鄰們。
四、精讀,升華春酒。
過渡: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感受到在這杯甜甜的春酒中,蕩漾著我兒時純真的童趣,散發(fā)著母性溫柔的光芒,流淌著鄉(xiāng)鄰樸實的情意。光陰荏苒,琦君還能品嘗到這道地的家鄉(xiāng)味嗎?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的最后兩段。
齊讀文章最后兩段。
師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藥劑,泛指按照現(xiàn)場的方法辦事。這說明我是按照母親做八寶酒的工序泡制八寶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釀的酒。“醅”是指未曾過濾的酒,這里泛指酒。
。ú迦腌暮喗椋
PPT顯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溫州。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遷至臺灣,后定居美國。自去臺灣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溫州。她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xiāng)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啊……
明確:作者再不能品嘗到這道地家鄉(xiāng)味了,因為她已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3、研讀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對童年樂趣的懷念和對故鄉(xiāng)、母親的思念。
PPT顯示:琦君曾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跟呢?我若能忘掉故鄉(xiāng),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師生交流:作者以一個問號結(jié)束全文,給文章留下空白,讓讀者在她的這一聲詢問中去思考、品味內(nèi)那份心的濃濃的鄉(xiāng)愁。
。ㄖ笇W生讀出作者的那種失落,那種懷念,以及那種不可復得的心情來。)
五、延讀,感受鄉(xiāng)愁。
過渡:此刻,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過春酒表達出的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著相似經(jīng)歷的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詩作中表達了自己對故鄉(xiāng)深深的思念,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老師范讀《鄉(xiāng)愁》
思考,這首詩和我們學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處?
。≒PT顯示《鄉(xiāng)愁》配樂:思鄉(xiāng)曲)
師生交流:
、龠@首詩和課文一樣,都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
、谧髡叨际墙柚承┚唧w的事物來表達情感。
、郯炎约旱哪撤N情感寄托在某些具體的事物上表達出來,這在寫法上可以稱作“借物抒情”。
六、總結(jié),推薦書目。
1、推薦幾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細雨燈花落》《橘子紅了》《三更有夢書當枕》《一對金手鐲》《桂花雨》
2、教師寄語:同學們,通過對《春酒》的學習,此刻我們的內(nèi)心都被文章所蘊含的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感染著。不論你離家多遠,不管你身在何處,故鄉(xiāng)將永遠是你心靈深處那份抹不掉的回憶,也許有一天,當你真的遠離故土,思念家鄉(xiāng)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真的就如琦君筆下的這一杯春酒,醇香無比,回味無窮。最后,讓我們一起記住《春酒》,感謝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的
1.了解蘇州園林的特征,了解課文多角度進行說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語言嚴密生動的特點。
教學重點
學習由整體把握到具體揣摩的讀書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蘇州素以園林著稱于世,葉圣陶先生也是蘇州人,蘇州人游園林,蘇州人寫園林,更覺得親切。今天,讓我們一起走入葉圣陶先生的文章《蘇州園林》。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用各自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讀后說說對蘇州園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關(guān)鍵詞句下做標注。
閱讀后,學生交流對蘇州園林的了解。
1.我們一起來閱讀課文,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閱讀文章,讀完后說說你對蘇州園林有了哪些了解?給大家6分鐘時間,專注的閱讀,可以在書上做勾畫。開始,
2.時間到,請同學起來談談,你從文章中了解了什么?
三、以關(guān)鍵詞語“標本”作為教學切入口進入對文章的講析。
剛才大家都談了對蘇州園林的了解。同學看書的時候,我也在讀,我在想,要把蘇州人熟悉的蘇州園林介紹給大家,應該怎么來寫呢?我找到了一個詞語,足以說明蘇州園林的地位。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標本”。(板書:標本)
1、什么是“標本”?
2、為什么說蘇州園林是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因為它具有代表性,“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就是蘇州園林的特征。
3、那么,這幅圖畫中有些什么內(nèi)容呢?在蘇州園林這幅畫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們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閱讀相關(guān)語段,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四個詞語。(用課件輔助。)
明確:有亭臺軒榭
(1)作者是怎么樣來介紹亭臺軒榭的呢?好,我們來朗讀有關(guān)語段。
齊讀第3自然段。(打圖片PPT)
亭臺軒榭布局時最大的一個特點是:絕不講究對稱。(打PPT“亭臺軒榭布局”)
這樣的布局最終是要讓蘇州園林成為一副?美術(shù)畫。
(2)畫里還有什么?
有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近景遠景。假山池沼要講究配合,他們是怎樣配合的?(默讀2分鐘)讓我們也來直接感受一下。(打圖片)
高墻之外是喧鬧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覺得身在山間。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話來說,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要用花草點綴,不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陸草木之花各盡其妙。
因此說,畫里還要講究花草樹木的配合。
這些景致,方寸之間而有山林之趣。
4、其實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一副圖畫雖然都有側(cè)重,但實際都體現(xiàn)了這四個講究。畫中有亭臺軒榭、池沼、花草,將構(gòu)成美麗途徑的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難把它們分開?梢,布局、配合、映襯、層次都體現(xiàn)著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1)追問,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明確:完美的。
如果要講到完美,那僅有這四副還遠遠不夠。完美是什么?無可挑剔,沒有一絲缺憾,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角落都要像一副畫,這才稱得上完美。因此,同學們在文化章中找找,還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講究的?
學生繼續(xù)閱讀文本,明確園林的角落要注意圖畫美,門窗要有圖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靜閑適的感覺。
明確:角落、門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構(gòu)成圖畫還要講究色彩。
除了這些,還有沒有?有,作者寫到,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這些……
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補充講講還要注意些什么?
5、小結(jié):只有這樣,才能構(gòu)成完美的圖畫。(板書:完美)一座園林,大到亭臺軒榭、假山池沼,小到一個角落、一扇門窗,都體現(xiàn)出設計者的用心。如果說,我們以前去蘇州園林,覺得她美,可是又說不出它美在哪里。那么,我們現(xiàn)在再去蘇州園林,你就會知道如何去觀賞園林的美了。我想,這就好似標本,因為它代表了園林的特征。
我們不僅要學習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蘇州園林的特征,我們還要學習作者是如何來寫蘇州園林的。葉圣陶先生從游覽者的角度來鑒賞園林,我們也借用這個詞語,“鑒賞”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語段
以第5自然段為例。(PPT打出字幕)教師范讀。
這一段是從花草樹木的映襯來說明蘇州園林特征的。我來朗讀,同學們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
1.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哪幾句寫“栽種”?哪幾句寫“修剪”?
(明確層次)
2.品味“寂寞”這個詞語,誰不感到寂寞?
明確:游覽者不感到寂寞,為什么?因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賞到花木。想想看,還有誰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樹木之間也不寂寞。
明確: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為什么不說“高低錯落”,是什么手法?擬人。多么靈動而富有生機啊!我飄升秒落葉,你綻開花朵,我們也不寂寞啊!
3.“依據(jù)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中國畫的審美觀點”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關(guān)的信息,把它找出來。
明確:好西哪個是藝術(shù)課程的范疇了,那么我們看看文章里怎么說的,我們把相關(guān)信息找出來。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而松柏和道旁樹是講究對稱的。
文章從正面寫樹木的栽種,從反面寫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橋梁一樣,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
4.體會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展開聯(lián)想,用自己的語言說出美感來。
和圖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
朗讀文章,讀出感情來。
(1)舉例說明!坝袔讉園里有古老的藤蘿……就是一副好畫”,已經(jīng)是一副好畫了,國畫中寥寥數(shù)筆一枝枯藤。開花時又將是什么樣子的呢?“開花的時候……沒法說出來”,我們學過《紫藤蘿瀑布》,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陽光下,開著紫色花朵的滿架的藤蘿,站在這藤蘿前,你想說什么呢?
你來說說看,作者沒法說出來,“好美啊!”
確實已經(jīng)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了,當作者沒法說出來,可是他還是寫了他的感受“無限的繁華和歡悅”,比我們說得好!“
(2)老師手邊正好有一副畫片,我們來看一下。應該說,畫面很美。但是看畫面,僅僅是從欣賞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畫。當你置身于蘇州園林這副立體的畫卷時,完美的圖畫中,你除了滿心的歡躍,滿眼竟的繁華,你還能說什么呢?我想,這就是文字的魅力,讓我們帶著歡躍把這些句子再讀一遍。
學生齊讀。
5.拓展
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導學生尋找文章中用詞精妙之處。
文章的好處要細細體會,真正好的作品經(jīng)得起咀嚼,這樣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文章里還有。找找看,說一說。
五、結(jié)語
蘇州園林一百多處,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這篇短文中把蘇州園林說得清清楚楚,讓讀者油然生出“如在圖畫中”的感覺,這是什么原因呢?剛才我們研究過了,他抓住了蘇州園林的特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說明。他的語言平實中蘊涵著生動,富有畫意,也和蘇州園林一樣,很美很美。
學了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蘇州園林去游覽一下,一定會發(fā)現(xiàn)以前所沒有發(fā)現(xiàn)的獨特的美。
板書設計
文本框:蘇州園林
葉圣陶
標本:完美的圖畫
鑒賞:結(jié)構(gòu)美語言美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初中語文經(jīng)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愛蓮說》的教學設計11-26
初中語文優(yōu)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17
初中語文《狼》教學設計04-01
初中語文《談生命》教學設計03-21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02-23
【熱】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