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福利免费观看高清,综合亚洲国产2020,99热只有精品这里,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1. <address id="kobe1"></address>
      
      
      <td id="kobe1"><tbody id="kobe1"><listing id="kobe1"></listing></tbody></td>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望洞庭教學設計

        時間:2024-09-15 11:33:5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望洞庭教學設計【范例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望洞庭教學設計【范例15篇】

        望洞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耪J識“螺”,掌握“庭、鏡、磨、螺、潭”5個生字。

         、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

          ⑵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⑶學習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洞庭湖的靜美。體會詩人用心感悟自然,用愛抒寫自然的情懷。

          [策略與方法]

          反復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

          2、教師準備:

          寫好古詩的黑板、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師:

          前三篇文章我們了解了大自然的美麗,今天我們來看看祖國風景名勝的.美。談談自己到過哪些風景名勝,激發(fā)學生對風景名勝的向往。

          二、自學古詩,感悟詩情

          1、讀詩。

          2、解詩題:

          詩題“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從一個“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詩句:

         、耪埓蠹易x一讀詩句,對哪些字詞還不明白。

         、茖W生質疑:

          根據學生發(fā)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

         。ǹ醋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

         、且运娜诵〗M合作的形式討論詩句的意思。

         、饶銓W懂了哪一句,向大家匯報一下:

          根據學生發(fā)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砂颜自姷囊馑歼B起來說一說。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如詩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洞庭湖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無風”“鏡”“遙望”“山水”“白銀盤”。

          3、讀著詩句讓你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4、解答疑問:

          “兩相和”“鏡未磨”“翠”“青螺”等詞語的理解部分學生會感到困難,教師

          可以結合資料進行說明。

          4、讀全詩,體會望洞庭的動之美。

          5、品味吟讀,入境背誦:

          理解了詩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夠入情入境地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就更好了。

          鼓勵學生背誦。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學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記憶“庭、鏡、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孟浩然也寫了一首描寫洞庭湖的詩,我們來比較背誦欣賞。

        望洞庭教學設計2

          【教學資料】

          資料一《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一、教材分析

          西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5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詩人選取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透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二、設計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資料!敝心昙壍膶W生已經具有必須的自主學習潛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透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忙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簡單、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中快樂的學習。透過誦讀,想象和賞析,讓學生體會詩人表達出的對洞庭湖水的喜愛之情。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古詩的意思,能夠默寫古詩。

          四、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飲湖上初晴后雨》,導入課題

          齊背《飲湖上初晴后雨》。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河秀美,我們跟隨北宋詩人蘇軾游覽了西湖美景,這天讓我們穿越時空跟隨唐代詩人劉禹錫暢游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板書:望洞庭(唐劉禹錫)

          二、想象美景,朗讀詩句

          1、聽范讀,想象畫面。

          我們學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明白了作者描述的是晴天和雨天西湖的美景。這天我們學習的是劉禹錫月下觀望洞庭湖的`山水,會是怎樣一幅畫面呢?請大家閉眼,聽老師朗誦,你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老師范讀古詩,學生閉眼細聽想象。

          2、交流感悟,板書詩文

          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仿佛看到了湖光、秋月、湖面、洞庭山水。

          板書景物:湖光秋月兩相和,

          湖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大家抬頭望月,月光如水,照在湖面上,山水一色,是那么和諧、優(yōu)美。所以才有“兩相和,”“和”指什么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美景呢?由于“湖面無風”。作者看著看著那明凈的湖面好像一面未經琢磨的大鏡子,月朦朧,水朦朧,山朦朧?雌饋碚麄洞庭山水(隱隱約約,若隱若現,恍恍惚惚,朦朦朧朧),所以整個湖面像是一個沒有打磨過的銅鏡。詩人的想象力多么豐富呀!看著湖水、看著明月作者產生了如此完美的想象。請大家一齊欣賞著美景讀出你們眼中的美景吧!

          3、有感情朗讀

          個別讀,男女生賽讀。

          4、學習后兩句古詩,體會人物感情。

          詩人舉頭望明月,低頭賞湖水。抬頭遠處望,叫“遙望”,低頭看呢!“俯視”,從高處望呢?“眺望”,這時候詩人向遠處看去,只見青翠的君山倒映水中。(插入有關君山的傳說故事)看著看著,作者好像看到了一個白色的銀盤里面呈現一只小巧玲瓏的青螺。多么美的景色!多么豐富的想象呀!

          5、讓我們和作者一齊欣賞這月下山水美景。再次誦讀古詩。

          學生反復有感情的吟誦,個別誦讀,搖頭晃腦的讀。

          三、感悟詩情,打著節(jié)拍讀古詩

          再次體會作者對洞庭山水的喜愛之情。

          四、默寫古詩

          五、寫出詩意。

          課后反思:這是一首十分優(yōu)美的描述景物的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我在設計教法時讓學生充分的想象美景,但是缺少了“詩情畫意”的滲透,本來古詩就是詩畫不分家。如果在教學程序中明白觀察書中插圖或者讓學生動手畫出美景會更好。在開始教學時如果能夠插入音樂效果會更好,一段《春江花月夜》也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會把學生帶入詩情畫意之中,個性是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時。再讓學生配樂朗誦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還能夠增加一些有關山水景物描述方面的古詩,讓大家賞析這些名家名句,讓課堂資料更加豐盈起來。

          本節(jié)課愛意味成功之處是在朗讀古詩時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披情讀詩,理解了詩意的意境再去誦讀,詩句就變得生動起來,學生也活躍起來。如在賞析前兩句古詩時讓學生體會那種月下朦朧的意境時采用換詞法反復想象未經打磨的鏡子,在語言環(huán)境中辨析詞語的意思,加深對“遙望”“俯視”“眺望”“仰望”的理解。

          在本節(jié)古詩教學中采用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朗讀,吟誦,打節(jié)拍誦讀,學生興致勃勃,讀興大發(fā),掌握的很好,一節(jié)課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望洞庭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詩歌主要意象。

          2.通過小組討論、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描繪夜間洞庭湖景色特點,體會詩歌意境。

          3.感受劉禹錫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描繪夜間洞庭湖景色特點,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劉禹錫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導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五張圖片,為學生介紹中國五大淡水湖,重點介紹洞庭湖,進而引入文本。(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課前預習,介紹作者劉禹錫。

          明確: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2.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播放音頻。

          3.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通過題目中的“望”字,尋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身處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看見了遠處的君山、看見了波平如鏡的湖面,天上明亮的秋月。(板書:潭面、君山)

          (三)深入研讀

          1.仔細閱讀第一句,思考那個字用得好?

          明確:詩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將月光與湖面緊密的結合起來,即皎潔的月光與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輝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畫卷。

          2.小組討論,詩歌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詩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第二句將潭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疤睹鏌o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

          第四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君山比作一顆小小的青螺,將湖面比作是一個大大的銀盤,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板書:青螺、銀盤、比喻)

          3.朗讀詩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恰似白銀盤里托著青青的田螺。

          4.整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情感?

          明確:整首詩歌借描寫秋月下的洞庭湖,細致地刻畫了洞庭湖的山、水、月,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板書:喜愛)

          (四)拓展延伸

          運用多媒體呈現其他山水詩,進一步感受,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

          (五)小結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首詩歌借描寫秋月下的洞庭湖,細致地刻畫洞庭湖的山、水、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

          作業(yè):以“我心中的洞庭湖”為題準備演講稿,下節(jié)課一起分享。

          五、板書設計

        望洞庭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內容一《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補充教材內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題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為朗州司馬后,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疤睹鏌o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設計理念】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于學生來說“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望洞庭》這首詩總體給人空靈、縹緲、溫柔、寧靜、和諧的感受,特別是詩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諧,讓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玲瓏剔透。根據這首詩的特點,本節(jié)課,我力圖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豐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畫面美,從而感悟空靈、縹緲的意境美。為了突破難點,我在設計時整首詩緊扣“和”教學,首先從“色調”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在學習后兩行詩,感悟詩句“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別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詩人雍陶的《題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兩首詩都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寫出了洞庭的寧靜、和諧的景象。這兩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來讓學生進行賞析,想象畫面。使學生在體會巧妙的比喻同時,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詩名句。一是讓學生遷移學詩的方法。二是領略詩人從不同角度寫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發(fā)誦讀經典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絕妙佳句。本節(jié)課設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⑶抓吟誦:旨在進一步升華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緊扣我校經典詩文誦讀實驗的課題”經典詩文名句的教學研究”設計教學)

          【教學目標】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

          【教學重點】

          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借助插圖、注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ㄒ唬┰僮x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二)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ㄒ龑W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

          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么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么溫柔,一起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后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說說,到底從哪里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贊嘆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么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

         。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

         。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復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贊嘆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

         。ò税倮锒赐ピ谠娙说难壑惺恰

          6、背誦古詩。

          五、欣賞名句積累名句(10分鐘)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并品味詩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讀后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并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采用指名講,講后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六、總結

          七、作業(yè)

          背誦剩下的名句,默寫《望洞庭》。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光、色

          和(柔)

          形

          補充教材內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題君山》

          補充教材內容三

          欣賞名句積累名句

          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想想詩句的意思,并品味詩句好在哪里。

          2、同桌或小組交流讀后的感受。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狀態(tài)。熔金:熔化了黃金,比喻金色的月光。

          2、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唐·王維《送邢xínɡ桂州》白:形容黃昏時白茫茫的水面。天地:指水天相連。

          jiàn qiónɡ qǐnɡ zhuó

          3、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鑒:鏡,這里比喻湖面的明凈。瓊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萬頃良田。著:浮著。

          4、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yè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以鏡寫湖,形象生動。

          5、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línɡ

          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徹底:形容湖的清澈。

          6、風收云散波忽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zhā shèn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對月》后一句寫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卻用“倒轉青天”來形容。

        望洞庭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說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設計(a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并寫了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二、學習生字。

          磨半包圍結構磨難、磨滅、磨光、磨損

          螺左右結構田螺、海螺、螺釘、螺絲

          三、理解詩意。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簡析]

          《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點染,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出來。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昂汀弊窒碌镁珶挘憩F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流蕩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了讀者。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扮R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疤睹鏌o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相映成趣,也就沒有“兩相和”可言了。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點。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第二課時

          背誦古詩,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設計(b案)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并寫了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望洞庭教學設計6

          教材簡析:

          本文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古詩。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秋月湖光圖。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選編本文的目的是:一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二是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三是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淀。

          依據文本特點和單元主題、選編目的,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依據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已有知識基礎、文本特點和教材選編意圖,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熟讀并背誦古詩,理解詩句含義;難點是: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方法:

          引導誦讀,引導探究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導法:引導學生誦讀領悟詩句的美景,引導學生探究詩句的含義。

          學習方法:

          誦讀領悟,合作探究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要重視朗讀訓練,所以我引導學生主要運用讀的方法來理解詩句和詩文,運用讀、思、議相結合的方法,經歷“初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細讀明白——熟讀積累”的過程,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本首詩我采用一個課時完成。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解課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處理生字:庭)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ǘ赐ズ挥诤鲜〉谋辈,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3、揭題:介紹得真不錯,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今天,我們來學習劉禹錫的一首《望洞庭》。

          從課題的“望”字,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ㄔO計意圖: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所以我開課之處首先讓學生交流關于洞庭湖的一些知識,旨在通過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整體上對洞庭湖有一個感知,經歷由已知到未知的過程,并起到引題與解題的目的。)

          二、初讀課文讀通順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讀出節(jié)奏。

          2、檢查朗讀情況,適時處理生字詞:多音字:和,磨。生字的書寫:潭,螺。

          3、范讀,讀出平仄。師示范讀。并介紹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平音讀長,仄音讀短。

         。ㄔ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有兩個內容,一是訓練學生對文本的朗讀能力,通過兩個層次的讀,一是正確,二讀通順,三讀出韻腳,完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朗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必要方法,理解詞意也是建立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兩個層次的朗讀足以使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二是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識字寫字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它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文本中出現的生字也要隨文學習,所以,安排識字寫字也是語文基礎性的直接體現。)

          三、細讀詩句讀明白

          1、結合插圖和詩文,你能說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嗎?(湖光、秋月、湖面、君山、)?

          2、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詞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加強積累) 3、再讀詩句,邊讀邊和同桌討論這些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問問同學或者老師。

          4、合作交流,理解詩句。

          湖光秋月兩相和

         。ㄏ啵合嗷。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無風鏡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比喻句要注意)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讀出平仄和感情)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注意詩的節(jié)奏)

          遙望洞庭山水色,(: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紙和綠粉筆頭):你看到了什么?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帶著你的.理解和感情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里/ 一青螺。(注意詩的平仄)

         。ㄔ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有三步,一是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結合文中插圖,說出詩中描寫的景物,并嘗試用學過的詞語來描寫這些景物,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意境,為下文理解兩個比喻句做好鋪墊,第二步是讓學校合作學習,自讀自悟,試著理解詩句意思。在學生合作時,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合作的進程,幫助他們解決疑難,使學生感到學得輕松。第三步是交流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交流理解環(huán)節(jié)中,我將理解詞句與領悟意境融合在一起,從中感知詩意,體會詩中描寫的美景。)

          四、熟讀詩句強積累

          1、如果你就是劉禹錫,在一個秋月高照的夜晚,登臨岳陽樓,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色?(請用詩句告訴大家。)

          2、如果你就是劉禹錫,在一個月明星稀的秋夜,漫步在洞庭湖邊,看到皓月當空,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水平如鏡,朦朦朧朧,寧靜和諧,你會是怎樣的心情?請帶著這樣的心情,朗讀詩句。

          3、這首詩意境很美,請同學們美美地吟誦并試著背誦。

          4、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齊背。

          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我設計有三步,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用我心作你心,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作者,入情入境的誦讀;二是在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背誦并檢查。第三步是我通過結束語,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有實地欣賞游覽的想法,從而落實單元訓練主題: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

        望洞庭教學設計7

          一、礎性診斷與矯治

         。、復習背誦《獨坐敬亭山》。

          2、介紹作者:劉禹錫。

          3、總結上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

          ⑴自瀆全詩,初步體會全詩意境。

          ⑵圖文對照,理解詞義。

         、欠磸驼b讀,理解詩意。

          ⑷領會作者思想感情。

         、墒熳x成誦。

          二、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生根據學習方法自學古詩。

          2、學后小組交流體會。

         。、群眾交流:

         、抛プ 昂狻薄ⅰ扒镌隆、“鏡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優(yōu)美的意境。

         、谱プ 鞍足y盤”、“青螺”體會作者想象的豐富和描述的形象。

          ⑶朗讀,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發(fā)展性練習

         。薄煼蹲x,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和高低起伏。

         。病⑸捎枚喾N形式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練習說話:

          結合插圖,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

         。、寫字指導,強調“螺”的'結構。

          四、拓展延伸

         。、群眾背誦兩首古詩。

         。、課后搜集描述山水景色的古詩進行閱讀,開展古詩閱讀交流會。

        望洞庭教學設計8

          教學任務:

          1、理解《望洞庭》詩意,并寫出詩意。

          2、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誰能來述說詩意,并有感情地背誦?

          2、說說對劉禹錫的了解:劉禹錫,唐代詩人,洛陽人,其詩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紹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稱,湖中有君山,名勝很多。指名說。

          4、指名背。

          二、回憶學法,引導自學。

          1、指導回憶《峨眉山月歌》的學法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2、串講詩句的意思。

          3、看圖想象。

          朗讀體會。

          運用學法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自學情況。

          檢查生字:磨洞潭螺

          三、流匯報自學情況

          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銀光閃閃,湖水與月亮叫相互應的那么寧靜、和諧,湖上一點風都沒有,湖面就像沒有磨拭過的.銅鏡一樣。

          交流:

          1、字詞意思: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鏡未磨:未曾擦拭過的鏡子。

          2、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

          3、三、四句的意思:遠遠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個白銀作成的盤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銀盤里的一個小巧玲瓏的青螺。

          遙望;遠望。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

          引導思考討論:

          1、詩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2、”湖光山色“為什么會”兩相和“?

          3、文中的餓”鏡“、”白銀盤“、”青螺“分別指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比?

          1、看圖想象,思考討論。

          2、交流。

          四、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課文掛圖或幻燈。觀察,用文中的詞句來描繪圖意。

          2、觀察圖,朗讀詩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導朗讀、背誦。

          1、師范讀

          2、評讀,指點停頓方法和重音。

          以贊美的語氣來讀。

          1、生聽讀。

          2、自由練讀。

          指名讀、背。

          指導生字練寫生字。

          作業(yè):想象《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意境,并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9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整合上下功夫,課程資源要整合,教學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本詩的教學力求突破思維的局限性,以景引詩,以詩引詩,通過多重形式的“誦讀”和“吟唱”,引導學生讀出詩意,悟出詩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一,從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知識技能目標:

          1、學習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德育美育目標:

          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學習古詩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熱愛美麗的祖國山河,熱愛祖國燦爛的古代文化。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古箏音樂、收集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以景引詩、引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我們一起去觀賞一番吧。

          2、出示配樂課件1(廬山瀑布課件)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時,你想吟誦哪首古詩來表達心中的贊美。指名背誦《望廬山瀑布》。

          3、我們繼續(xù)領略美景,出示配樂課件2(天門山圖片),此刻,你又想誦讀哪首古詩呢。齊背誦《望天門山》。

          4、我們觀賞了雄偉壯觀的廬山瀑布,欣賞了長江流經天門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壯麗景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游覽,會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課件3(洞庭湖圖片),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誰對洞庭湖有所了解。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

          5、引出課題。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板書課題:望洞庭(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把握兒童的心理,配樂欣賞圖片,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感受我國古代文化的燦爛。使學生興趣盎然,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因此我讓學生觀賞祖國山河美麗的'風光,領悟生活的美好,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景引詩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

          二、初讀感知,體會詩的音韻美

          1、請大家打開書,翻到第13頁,請同學們自由地把這首詩讀一讀吧。

          2、誰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讀水平。抽讀,評價。

          3、同學們還想讀嗎。在朗讀這首詩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聯系自己以前讀古詩的經驗,說說怎樣才能把古詩讀好。(生發(fā)表意見,師課件出示要求)

          4、請同學們自由大聲地把古詩讀三遍,第一遍爭取把字音讀準,第二遍把它讀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朗讀,讀出這首詩的韻味來。(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相機正音)

          5、齊讀,評價:讀得有板有眼,富有節(jié)奏和韻味。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因此指導學生初讀詩時,注意檢查學生的讀音是否正確,注重節(jié)奏和音律的指導,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做到抑揚頓挫,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靈秀之美!

          三、精讀會意,品詩賞景悟情。

         。ㄒ唬┛傮w把握,豐富積累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你會發(fā)現詩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

          下面請你們再讀這首詩,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同桌的伙伴。(學生自由讀文后與同桌互相交流)

          2、詩中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樣的畫面呢。指名說說,相機板書: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詞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指名說一說,(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風清月朗、皓月當空……)

          4、同學們積累的詞語真多,說得真恰當。老師也送大家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齊讀詞語)

          5、你覺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

         。、安靜等等)你能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首詩嗎。

          【設計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注重讓學生豐富語匯,積累詞語,以便理解詩意時進行運用。通過反復朗讀,初步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景物,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總體把握詩歌的內容。】

         。ǘ┢肺蛞、二句,理解詩句并感情誦讀。

          出示:“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感受“和”——和諧、協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皟上嗪汀边@“兩”誰與誰。(湖光與秋月)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2、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未:沒有。)(出示平靜的湖面圖片,理解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的迷蒙的樣子)這里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把“潭面”比作“銅鏡”)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你的眼前出現怎樣的畫面。(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

          3、誰來說說這兩句詩句的意思。盡量用上剛才積累的四字詞語。

          4、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指名讀,評價(給生配樂)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ㄈ┢肺蛉⑺木,理解詩句并感情誦讀。

          出示“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1、詩人在什么地方欣賞洞庭湖的美景。相機理解“遙望”。師小結:第三句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是遠看,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2、詩人遙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別指什么嗎。(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鄼C識記生字“螺”

          (2)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嗎。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現在你弄懂這句詩中,詩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

          4、你打算怎么讀這兩句。指名讀,評價。讓我們美美地讀好這兩句詩,齊讀: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設計意圖:品悟詩句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感悟詩句中的“兩相和”“潭面”“山水色”等詞語的意思,借助圖片和實物理解詩句中的比喻修辭手法,利用上一環(huán)節(jié)中積累的四字詞語串講理解詩句的意思,同時相機識記了生字“螺”。】

         。ㄋ模┒喾N形式指導背誦,感悟詩情意境

          1、同學們,我們平時學古詩都是用讀的方法,今天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用唱、畫等方式來再現古詩,表達詩意、詩情好不好。

          1、老師《中華民謠》的樂曲唱這首古詩,引領學生進入快樂的境界。

          2、學生自由組合,通過喜歡的方式練習再現古詩。

          3、學生通過喜歡的方式展示古詩。評價。

          4、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5、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6、面對這樣的美景,此刻,你就是詩人,你想說什么。(總結全詩,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創(chuàng)設“主體參與,和諧發(fā)展”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采用喜歡的各種形式來重現古詩的方法,比較新奇,學生的興趣一下就上來了,有了興趣,學生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思維就活躍起來,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學生化物為我,入情入境,將古詩的內容轉化為有聲有色的情景,讓人如身臨其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也自然而然地達成了背誦的目標,體會了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了詩歌的意境!

          四、課外拓展,升華情感。

          1、看到同學們意猶未盡,老師請同學們閱讀下面這首同樣是描寫洞庭湖景色的詩篇,體會它們的異同。

          出示:《臨洞庭》(節(jié)選前四行詩句及注釋)

          臨洞庭〔唐〕孟浩然八月潮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ㄗ⑨專孩俸剑褐负疂q滿。

         、诤摚喊炜眨柑斓褂吃谒。③混太清:與天混成一體,此指水天一色。④云夢澤:古澤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陸一帶的低洼地區(qū)。

         、菰狸枠牵涸狸枠锹柫⒃诤鲜≡狸柺形鏖T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2、請你借助注釋,細細品讀,感受這首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指名說說讀后的感受。

          3、比較異同:異:《臨洞庭》寫洞庭湖汪洋浩蕩,一望無際,氣蒸荊楚,波震岳陽的壯觀,氣勢雄偉;而《望洞庭》描寫的是一個晴朗的秋夜洞庭湖上的安靜和諧的景色。

          同:都是描寫洞庭湖的景色。

          4、小結:兩首古詩,一動一靜;一個波瀾壯闊,氣勢雄偉,一個靜謐和諧,柔和秀美。

          讓人品味洞庭湖的千姿百態(tài),感嘆祖國山河的美麗。此刻,你心中有什么話要說。

          5、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我們祖國地大物博,你還可以到你喜愛的名勝去游覽,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6、讓我們再次吟誦——《望洞庭》。

          師生齊誦。

          【設計意圖:經過充分的學習一首古詩,再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帶讀一首同樣寫洞庭湖的古詩,鞏固了學生的學習技能,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在索解兩首古詩的內在聯系和異同上再次整合,體會洞庭湖的多重美麗,感悟祖國風光之壯美,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五、積累內化,遷移運用。

          1、同學們,老師聽你們的朗讀簡直就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你們已經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能否在此基礎上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再加以創(chuàng)作呢。

          寫——古詩向我們展示了洞庭湖靜謐和諧的月下秋景,你能想象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然后寫下來呢。

          畫——《望洞庭》是一首借景抒情詩,你能根據詩意想象作畫,把它描繪的景色畫下來嗎。

        望洞庭教學設計10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閱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

          3、制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洞庭湖在我國湖北省岳陽市,號稱八百里洞庭。這里水面寬闊,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陽光灑滿湖面,金光閃爍。湖面上漁人撒網捕魚,漁歌飄蕩;夜晚,圓月高懸,湖面寧靜,引人遐想。著名詩人劉禹錫寫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詩,贊美了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F在我們共同來欣賞這首古詩,好嗎?[一段優(yōu)美的導語,加上老師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強烈欲望。]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2、學生各自交流聽后的感覺。[優(yōu)美的詩句,動聽的旋律,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入了詩的境界。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

          3、老師相信大家通過學習,也一定能讀得很好。[簡單的話語,倍增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布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系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看誰讀得快。

          3、學生自學。

          4、學生匯報。請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寫寫、讀讀、說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

          5、對于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3、老師拿出單獨的景物圖片,請同學上臺拼一拼,貼一貼,注意它們應在什么位置。并且說說為什么這樣貼。[將月夜洞庭美景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4、貼完后,學生加以評點。指出帖得不對的地方;在進一步讀讀詩文;進行分析,改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fā)現、團結合作的重要途徑。]

          五、整體賞圖,精讀感悟。

          1、分小組討論:你在這幅圖畫中,看到了什么?學生看圖對畫面進行描繪。力求把話說完整,說生動。[有機地將詩句、圖畫聯系起來,走入詩畫意境。教學形式活潑,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2、老師加以點撥、評點。

          3、大家在一起互相議一議,該怎樣讀?想怎樣讀就怎樣讀。老師見機指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

          4、派代表范讀。并說一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有什么感覺?[學生聯想豐富,生趣盎然。詩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動在學生腦海中,從而深深感到古詩魅力。]

          5、學生評點。[培養(yǎng)學生感受、評價能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著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ㄅ錁防首x)

          六、積累內化,遷移練習。

          1、背誦古詩。

          2、和學過的古詩比較一下,說說此首古詩和別的古詩描寫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維空間,增加積累,加深體驗與感悟。]

          教學隨筆:

          老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望洞庭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理解“瀲滟、空蒙”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歌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點難點: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歌美的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斷、楚、至、孤、帆”5個生字。

          2、理解詩句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并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你喜歡旅游嗎?到過哪些地方?去過天門山嗎?

          2.介紹天門山: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門,可見天門山——很高,很雄偉,很險峻。

          讀注釋,看插圖,初識天門山。同時讀注釋,理解“楚江”。

          3.唐朝大詩人李白曾游覽過天門山,并寫了《望天門山》。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自由誦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句子,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讀,齊讀。

          3.輕聲讀,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ㄔ姷拇笠猓禾扉T山中間斷裂如門,使大江得以通過。碧水東流到此,回旋著向北流去。兩岸邊的青山,相對著不斷送出來,一葉孤帆從天邊駛來。)

          三、品讀古詩,體會詩情

          1.學習一、二兩句。

         。1)“斷”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萬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門山一劈,頓時山石崩飛,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條裂縫。而洶涌的楚江水由西向東奔騰而至,一下子將裂縫沖大,形成了現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李白《西岳云臺歌》)

         。2)由“開”字想象:洶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門山阻擋,現在天門一開,就像萬馬奔騰一樣,一起噴涌而出。

          小結:這一句看是寫山,實際上是借山勢寫出了浩蕩東流的楚江勇往直前,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指名讀,齊讀第一句。)

         。3)由“回”字聯想:讀到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小結:滔滔碧水在李白看來,盡管能夠將大山沖開,但是它卻不得不在天門山腳下放慢了腳步,被迫回旋,在山腳下發(fā)出了震天的響聲,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這一句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指名讀,齊讀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句。

          2.學習三、四兩句。

         。1)該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來讀?自己讀,指名讀。

         。2)“出”字賦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動感。兩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詩人走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你知道嗎?(詩人的船順江而下)

          小結:天門山就像大門敞開一樣迎接自己,詩人真想大喊: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今天終于看見了你。

         。3)由“日邊來”想象:詩人感覺自己不是乘著帆船而來,而是駕著云朵從天邊而來,在這無比壯觀的自然景象面前,詩人全然不覺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們相提并論了,這就是才華橫溢、氣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內心的激動讀出來,聲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這么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

          2.拓展與《望天門山》風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詩句。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夜宿山寺》)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1.練習生字“斷、楚、至、孤、帆”。

          2.默寫《望天門山》。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亦、抹、宜”,會寫“飲”和“初”,理解“瀲滟、空蒙”等詞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想象古詩的畫面。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感受祖國河山的美麗。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誰到過西湖,談談你的感受。

          2、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今四川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兩次來杭州做官,非常喜歡西湖,寫下了許多有關西湖的每文佳作,《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其中一首,西子湖的稱呼還跟它有關呢。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自由誦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句子,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讀,齊讀。

          3、輕聲讀,借助注釋,理解詩的意思。

          三、品讀古詩,體會詩情

          過渡:再讀全詩,詩人蘇軾眼中的西湖美在哪?(前兩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1、晴天的西湖:

          讀第一句,對照下面的注釋,說說美在哪?(瀲艷——波光閃動的樣子)

         。1)結合課件理解“瀲滟”:同學們,這就是水光瀲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詞表現水光瀲滟嗎?(波光閃閃、銀光閃閃、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銀光閃爍,你覺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閃一閃的)

          (2)晴天的西湖還有很多美景,讓我們劃著小船來到湖面,你還會看見哪些美景呢?(小魚在水里嬉戲、湖水很清澈、藍天綠水、青山秀水……)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說——讀第一句。

         。3)這么多美景詩人用哪個字加以概括了?(好)

         。4)一個“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2、雨天的西湖?忽而天空漂過了一片雨,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雨中西湖。

         。1)讀第二句,這個給西湖帶來另一番景象的精靈多么重要,該怎樣讀?

          (2)用心感受,此時下起了蒙蒙細雨,此時此刻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輕輕的細細的軟軟的,再讀——山色空蒙雨亦奇。

          這時雨下大了一點——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下得越來越大——山色空蒙雨亦奇。

         。3)說說這雨讓西湖產生了怎樣的美景呢?(“空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4)(出示描繪雨中西湖朦朧的美的圖片)是呀,因為有雨,讓西湖的柳樹更加柔美,她在細雨中跳著優(yōu)美的舞,蒙蒙細雨好像一層面紗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臉。

         。5)這雨只讓西湖的山色空髀穡磕闋囈絲矗夠崛夢骱哪切┚拔鋦?(花皋烙z莞蹋糜穩(wěn)爍模蛭甑閎髀湓謁巧砩蝦蓯娣br>(6)所以詩人說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雨中的西湖是空蒙神秘的——讀“山色空蒙雨亦奇”,她又是水靈靈,生動、鮮活的——讀“山色空蒙雨亦奇”。

          3、贊美西湖

         。1)詩人就這樣在雨中暢游著幻想著。不知不覺雨過天晴,作者眼前隨之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2)西湖是那樣美不勝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時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個是人,一個是景。蘇軾怎么會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較呢?(美:西施淡妝濃妝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家鄉(xiāng)離西湖不遠;都有個“西”字。)因此,西湖從此就叫西子湖。

          (3)蘇軾醉了嗎?(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讓我們和蘇軾一樣帶著一絲醉意,讀最后兩句。

          4.現在,讓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看詩題,這是蘇軾在什么景象過后吟出的詩句?在哪里?干什么?

          5.聽著一首小曲,看著一池美景,讓我們再次吟誦這首千古絕句。ǔ鍪菊n件及配樂)

          四、書寫生字,背誦課文

          1、練習生字“飲、初”。

          2、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庭、未、磨、盤”,會寫“鏡、未、磨、遙、銀、盤”6個生字。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課題。指導識字?“庭”。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

          要求:

          (1)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借助注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3、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jié)奏)

          4、指名講講古詩的大意。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境

          1、輕聲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

          2、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和諧,融為一體。)

          (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學生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輕輕地讀、讀出柔和之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是多么的寧靜。一起來讀……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籠罩下,點點銀光,此時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間——是那么的溫柔。一起來讀……

         。4)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昂汀弊志褪沁@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3、品讀后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說說,到底從哪里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是怎樣的?(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四、書寫生字,背誦課文

          1、生字“鏡、未、磨、遙、銀、盤”。

          2、配樂朗讀古詩,背通古詩。

        望洞庭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和州,行經洞庭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古詩先以“秋月”與“湖光”相映照,一片和諧。湖面無風,如月下銅鏡鋪展于大地。“鏡未磨”寫出了浩闊的湖面,波光粼粼,呈現出迷蒙之美。放眼遠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讓人愛不釋手。全詩構想新奇,化大為小,色調淡雅。

          因此,我覺得教學詩歌應該抓好三點:抓字眼:明確詩的意思。抓想象:領悟詩的意境。抓吟誦:進一步升華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礎上,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2個生字,認識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正確認讀1個多音字“磨”。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為: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教學思路:1、導入揭題。2、組織教學,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抓住字眼,明白詩意;想象意境,領悟詩情。3、積累內化,拓展遷移。大致分二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接下來說說我預設的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后,解題,了解詩人。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精讀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 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首先,指名學生讀好這句詩,指導學生從“和”中感受──和諧、協調。從“秋月”中讀出時間,即秋天的夜晚。結合看插圖,了解詩人當時看到的景物,明確“兩相和”的“兩”指的是湖光和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無風鏡未磨”中的“潭面”指的是洞庭湖面,“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這里隱藏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銅鏡。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詩:湖光/ 秋月/ 兩相和,潭面/ 無風/ 鏡未磨。

          ⑵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讀,想象:白銀做的盤子里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著它,你有什么感覺?詩中的“白銀盤” 、“一青螺”指什么呢?再看插圖,說說感受。通過朗讀,請學生說說這句詩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這句詩中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山比作青螺。整句詩的意思就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詩:遙望/ 洞庭/ 山水色,白銀/ 盤里/ 一青螺。

          3、積累內化,遷移運用:

         、 朗讀、背誦。(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 延伸:其實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薄杜R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他們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請學生讀讀比較一下。

          課后: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13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了解這首詩內容,并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投影、錄音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4、引出課題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唐朝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板書課題)

          二、精讀會意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1)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

          湖光/ 秋月/ 兩相和,潭面/ 無風/ 鏡未磨。

          (2)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白銀/ 盤里/ 一青螺。

          三、總結談話: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2、學生結合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ㄒ雇淼亩赐ズ,天空、明月、湖水……)

         。ㄔ旅餍窍 L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a、詞語意思。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潭 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b、詩句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a、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放著一只青螺。

          b、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描繪的景象,再寫下來。

          四、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第一單元第三課第二課時

          古詩兩首——《峨眉山月歌》 教學時間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了解這首詩內容,并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投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會背許多首古詩,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ㄒ唬┙榻B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5、簡介“峨眉山”。

          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 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 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 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指名介紹李白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望洞庭教學設計14

          《望洞庭》這首詩為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作,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美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對秋夜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教學這首詩,或者說在一堂課上,要有一兩個閃光點,那么這堂課就會變得精彩的多。

          教學片斷: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古詩,并且要注意朗讀的要求。

          生:自由讀(有的同學都讀了好幾遍了)

          師:那老師現在要考考你們了,看你們究竟有多少人會讀這首古詩

          (學生們都高舉著小手,都想上來表現一下)生1:開始讀古詩(沒有感情,語言干巴巴的)

          生2:開始讀古詩(聲音響亮,有點感情)

          師:剛才,同學們聽了兩位同學的朗讀,你們認為誰讀的好呢?

         。▽W生紛紛舉手發(fā)言,都說第二位同學讀的好)

          師:那么讀古詩到底應該怎么讀呢?

          生1:要響亮的讀

          生2:要讀的順

          生3:既要響亮,還有有感情

          師:除了這些,誰還有補充嗎?

         。▽W生啞口無言)

          這是,指導學生觀察圖片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片呢?看了這幅畫,你的感覺怎么樣?

          生1:感覺很平靜

          生2:讓人感覺很舒服

          生3: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

          師:是啊,這是一個寧靜的夜晚,月光與湖水看上去十分的和諧,美好,靜到了極點。想到這,那這首詩到底應該怎么來朗讀呢?

          生:應用平靜、柔美的語氣來讀

          師:說的真好,下面請同學們一齊朗讀這首詩。

          教學反思:

          現在的.學生對于朗讀的意義,普遍都是認為只要把書讀好,讀的響亮,讀的正確,讀的流利就行了,可是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讀。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內容,受到熏陶,并且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我注重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自己明白應該怎樣朗讀。更何況古詩寫的本來就很美,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領悟出古詩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感情。在教學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看了這幅畫,你感覺怎樣,你有什么想說的?再請學生結合詩句,說說對詩句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不僅能說出圖畫的內容,還能大致的說說詩句的意思,那么老師便在他們不懂的地方指導,讓他們自主的學,以此來達到教學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上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最終做到朗讀之中領悟的效果。

        望洞庭教學設計1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并寫了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

         。ǘ┙虒W“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里/ 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五、評析。

          1.注重遷移、積累、感悟,習慣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學法,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fā)現問題,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2.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chuàng)造性思維。

          3.“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后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4.《望洞庭》古詩解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1)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薄稄V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焙髞,引申為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庇纱瞬浑y發(fā)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冬F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钡还苣姆N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2)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guī)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3)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

         。4)“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痘茨献樱憚沼枴飞线@樣說:“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币馑际钦f,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chuàng)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fā)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

        【望洞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洞庭教學設計06-07

        望洞庭教學設計09-15

        望洞庭的教學設計07-30

        《望洞庭》教學設計07-09

        《望洞庭》教學設計05-30

        (精品)《望洞庭》教學設計02-07

        望洞庭教學設計優(yōu)秀12-13

        《望洞庭》優(yōu)秀教學設計11-28

        《望洞庭》教學設計【實用】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