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莫高窟》教學反思3篇
《莫高窟》教學反思第一篇
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經(jīng)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本文結構清晰,敘述具體,文字淺顯。且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已掌握了一點讀書方法和學習方法,如:抓關鍵詞理解課文內容,讀中感知,讀中悟情,讀中領悟寫作法等。預習時,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生字,通讀了課文,并在再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又讓學生默讀了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介紹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導學生認真、扎實地經(jīng)歷“初讀”的過程。再加上將利用圖片文字資源,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了起來,想象力較豐富,但思維的深刻性、語言的表達上有所欠缺。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以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為主,教學過程中教師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引導學生感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另外,發(fā)揮數(shù)字化平臺的輔助教學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看、讀、想等方式,深入學習課 文內容。
課文重點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藏有數(shù)萬件珍貴文物的藏經(jīng)洞,把莫高窟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生動展示在我們面前。在文本對話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進行了以下語言文字訓練:
(一)、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節(jié)、段、全文)大意,是歷次考試學生們失分較多的項目,學生歸納不到位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因此,教學中應經(jīng)常訓練其概括能力。主要采用兩種概括方法:
1、用課文中的語句來概括。
2、 借用課文中的關鍵詞,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當然,這兩種方法應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初讀感知”的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如,先讓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然后再進行第二步。這樣既鞏固了第一種學法,又適當提高了要求,滲透了第二種學法。以后在歸納段意時,學生自然就會運用這兩種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訓練扎實、到位、有效。
(二)、訓練學生使用標點能力
使用標點符號對于學生并不是很難,按理說能得心應手。但歷次加標點測試也是失分較多的項目,因此在教學中也應滲透此方面的教學。這篇課文則是(排比句)加標點的最佳教材。如區(qū)別:
l 有……,有……,還有……。
l “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
l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為什么有的加“逗號”而有的則加“分號”,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排比句式加標點的不同處,加逗號的是不同類別的,而加分號的'是同類的幾個方面(如同是飛天的不同姿態(tài)),句與句的關系是并列的,使學生從中領會了逗號與分號不相同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從而提高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三)、訓練學生的寫話能力
在同學們領悟課文后,我適時引導學生:你能模仿課文的寫法將家鄉(xiāng)的某處自然景物(或名勝古跡)具體地描寫出來嗎?同學們在廣泛收集資料、參照課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基本都能寫出比較滿意的習作,達到了語言文字訓練應有的教學效果。
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盡量讓學生能夠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更深入地學習課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課上,環(huán)節(jié)清晰,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設計的學習活動也很豐富。特別是教學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書寫感受發(fā)言,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特濃。然而綜觀本次教學過程,學生的確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學習了課文內容,但學習得還不夠深入,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課的設計老師牽的多放的少。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結構是相似的,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總結學法,提出自學步驟,讓學生自學討論,在交流時教師再作適當?shù)匾龑。這樣,就避免了教師帶著學生一個又一個問題機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語言文字的工具性體現(xiàn)得不夠。課堂上的朗讀激發(fā)不起他們的朗讀激情,學生讀得比較乏味。而這時我非但沒能用慷慨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積極性,反而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讀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飛天的那部分積累語言,學生也會背了,但感情地激發(fā)還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在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學習所得時,好多學生站起來僅僅是說了一句話,老師也就滿足了,而沒有引導學生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要說明的問題。尤其是教學過程中兩個想象片段的訓練,沒有落實到位。第一處是彩塑神態(tài)的想象,學生沒有明白老師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孫悟空”“有豬八戒”等,此時教師沒能很好的把學生引導到進行神態(tài)描寫的訓練上,而是進入了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沒能達到真正的訓練目的。另外,這里如果能加進一些圖片的支撐,學生的語言可能會更豐富。
總之,語文課無論怎樣都不能忘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要上出語文味,適時預設訓練重點,不斷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
《莫高窟》教學反思第二篇
本堂課中,我嘗試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探討,從而更好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種新穎的學習方法,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效果非常好。我搜集了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畫、飛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圖等,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想學生邊讀課文,邊欣賞這些充滿藝術美的圖片,會是一種享受。也更好地體會到“敦煌藝術寶庫”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加強詞、句的訓練,說話的訓練。如:學生通過欣賞彩塑,親眼所見彩塑的不同神態(tài)和不同個性,仿照書上“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再說說這些彩塑還有哪些不同的神態(tài)和個性。
再有“飛天”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指名聲情并茂地朗讀,其余學生閉上眼進行想像。然后讓學生把想像到的飛天的畫面描述出來。在熟讀的基礎上,把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深刻地記在腦海里,即進行背誦練習。
《莫高窟》教學反思第三篇
《莫高窟》這篇文章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結構清晰,敘述具體,表達有序,生動的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曾藏有數(shù)萬件珍貴文物的藏經(jīng)洞,把莫高窟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展示在我們面前,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本次教學我上的是第一課時。
備課中,考慮到學生對莫高窟知識了解甚少,有必要在第一課時補充對莫高窟知識的介紹,如何將知識融于教學設計之中?設計時,我以“課文介紹莫高窟師從哪幾個方面入手的”為抓手,設計了三組詞語,以詞為引,引詞入文,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三個段落,通過“讀詞-讀文--理解文章內容”完成預設,在三步設計之中,講莫高窟的知識融入之中,同時補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對莫高窟的評價以及藏經(jīng)洞的歷史介紹,希望能夠借助這些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莫高窟的歷史和價值。
【《莫高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莫高窟教學反思11-07
課文《莫高窟》的教學反思03-14
《莫高窟》語文教學反思07-28
《莫高窟》語文教學反思01-10
《莫高窟》的語文教學反思01-21
優(yōu)質課《莫高窟》教學設計與反思06-29
第18課《莫高窟》教學設計與反思05-26
語文《莫高窟》教學設計03-24
《莫高窟》教學心得范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