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難解紛的意思及成語故事
【成語】:
排難解紛
【拼音】:
[pái nàn jiě fēn]
【解釋】:
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決糾紛。今指調(diào)停雙方爭執(zhí)。
【出處】:
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稇(zhàn)國策·趙策三》
【舉例造句】:
況且~是我輩的常事,何足為奇。
【成語典故】:
“排難解紛”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戰(zhàn)國時代,秦國侵略趙國,兵臨趙都邯鄲。趙王求魏國援助,魏國派大將新垣衍勸說趙國尊秦王為帝,以換取秦國退兵。對此趙國大臣意見不一。這時齊國人魯仲連正訪問邯鄲。他聽說趙國要向秦國屈服,就去求見相平原君,情予引見新垣衍。平原君應(yīng)允。魯見新后,列舉歷史事實(shí),分析當(dāng)時形勢,嚴(yán)厲斥責(zé)他“尊秦為帝”的謬論,并指出如果屈服了秦國,將對趙國、魏國都有極大的禍害。新垣衍聽罷,十分欽佩,就撤回了原來的'勸說,并表示立即返國回報魏王,秦軍得了這個消息,不免大吃一驚,為防止意外,立刻退兵五十里。后來魏公子無忌竊符救趙,大敗秦軍,解除了這次秦國對趙國的入侵。平原君對魯仲連又欽佩又感激,準(zhǔn)備封地給他,他不肯受,送他千金為酬,他也不要。魯仲連說:“所謂貴天下之上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這就是“排難解紛”成語的來歷及其所包含的意思。為人調(diào)停爭執(zhí),排解糾紛,后來就叫做“排難解紛”;調(diào)解糾紛的人,就稱為“魯仲連”。
【排難解紛的意思及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排難解紛成語故事04-25
排難解紛的成語故事08-12
排難解紛的意思及故事12-17
排難解紛的成語解釋04-07
用排難解紛成語造句03-30
用“排難解紛”怎么造句03-31
守株待兔的意思及成語故事11-01
舍我其誰的意思及成語故事11-13